第172节
什么周王还京必须勋贵迎接,什么桓凌招抚之功足以封爵。别的都只是障眼法儿,真正重要的是父皇想念他大哥了!他大哥离着储位又进一步了!
第280章
三皇子从礼部回去便摔了一套珍爱的兔毫盏,发泄一阵后才重重坐进官帽椅里, 仰面阖眼, 喘息不已。
他终于明白了二哥出京时的不甘。
他在礼部将科考、祭祀、封赐之事做得一丝不差, 在父皇膝下尽孝尽忠,无论多难的差使交到手中都尽力完成, 不惜倒贴银两;他在父皇膝下承欢尽孝,劝母妃关照新入宫的继后,进宫中请安也会顺便关照年幼的弟弟们与几个养在宫中的侄儿……
他自问“贤”、“孝”二字都已做到极处, 然而父皇眼中仍是看不到他的好, 只有长兄周王。就连那满朝大臣也只拥护周王, 今日圣旨下来,三位阁老竟都绝口不提当日景仁宫中闹出的“少年天子”一案, 不行封驳之权, 直接拟了圣旨要迎他回来做储君了!
他二哥骁勇好武, 不拘小节, 没有人君之望,父皇和朝中大臣看不中他也罢了, 他不过是出生晚了几年, 别的有哪里不如大皇兄?如今京中有谁不称他一声“贤王”, 哪个百姓不晓得他的名字?
当日皇兄在京时他不曾有过别的念想, 凭什么他都犯错出京了, 父皇和大臣们仍只是属意他!
他忍不住想让王妃请姻祖父李阁老过府问问原因,可是想起这封圣旨便出自内阁,李阁老必定早有所预, 却一丝风声都不曾透给他,便又觉得心灰意冷。昔日乐广曾云:岂以五男易一女。女儿尚可不要,如今他只是娶了李家孙女,李家又怎会全力支持他?
何况李氏自己也是个没心没肺的性子,平日想跟她说说朝中风云,去得千万句,回来就是一句:“与咱们又不相干。”
非但不支持丈夫的胸襟抱负,连儿女的前程都不想!成天只知道读书看报,叫人买汉中的新鲜玩意儿,经济园里新弄些什么都要拿来看看。从前听说汉中办了女学校,自己还在家里教婢女读书……
幸亏她还知道王妃身份尊重,不能出府,不然只怕还要去宋三元父亲办的什么女学院里教书!
母妃为他千挑万选的妻子不懂他的大志,做阁老的姻祖父眼中只有君臣父子,没有祖孙之情。而他母亲的外家商氏也只会审时度势,当初周王还未回京时就已劝他收起心思做个贤王,如今更不会为他争什么。
他枉有这些位高权重、门生遍天下的清贵姻亲,又有什么用?
这些人一味地偏向大皇兄,他手中无兵无权,不能和大皇兄相争,也只能忍了。可他不得不忍,别人也会和他一样不声不响地看着大皇兄回京做这个太子吗?
他蓦地睁开眼,按着扶手借力起身,提笔写了封信,唤心腹家人拿他的帖子送往西北,亲手交到齐王手里。
大哥要入主东宫了,他这做三弟操持大典,提前收到好消息,也得与二哥共享。
他自己无力回天,却还想要看看,他那位正领着十五万大军在草原上追击鞑靼余孽,又有数位亲戚族人在边关各军镇、屯、堡戍守,有倒逼京师之力的二哥当如何抉择。
看看他大哥能不能顺顺当当回到京城,当上这个太子。
圣旨尚未宣下,一道飞骑就已从京城飞驶到宣府,带着魏王给二哥齐王的家书和他为显兄弟情谊收拾的药材、吃食、京中各大佛寺里求来的佛像、护身符一道送往西北军中。
大军行至何处是军中机密,虽是三皇子派去的使者,也不能亲自送信至军中。留守后方的指挥使请那信使歇下,安排识路的探马将这信和礼物加急送往军前。
不过数日后,正在瀚海中研究鞑靼逃遁路径的齐王便收着了这封信。
收得莫名其妙。
他与魏王都是年长的办差皇子,母妃身份也高,关系一向不咸不淡。后来这个弟弟接下办经济园差使,他却只能看管矿山,给经济园备料,两人更是常有暗中较量……最后是他不愿意拘束在小小一个京城,和弟弟勾心斗角,主动从军出征,才结束了这段兄弟相争的时光。
不过他出京以后和三弟的关系也就那样,这不年不节的,连父皇、母妃和大哥周王都没特地送什么东西来,这位弟弟缘何要给他寄信、寄东西呢?
他漫不经心地想着:难道魏王府上又将添丁进口,寻他这个兄长要礼物?
齐王自己想着这念头便不禁笑了笑,取出一把不知草原中哪一部献上的、锋利如雪的弯刀,将信封裁开,抽出信纸。
刹那间,迎面扑来一个退一格写的、占着两排格子宽窄的“太子”,将他所有的调笑和轻蔑都按回胸中。
他只感到一阵憋闷,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许久不曾呼吸,胸口憋得生疼,连忙吐出那口浊气,连连呼吸了几回。
信纸在他指间颤动,字迹皆因那细微而极快的震颤模糊,唯当中最大的“太子”二字仍然清晰地映入他眼中。
周王要回京做太子了。
他大哥因为“少年天子”四字失势,被父皇赶出京多年后,竟要回去做储君了!
父皇竟连大哥出了这种错处都能容忍,而他这个孝顺体贴、能征善战的儿子却只值得一个大将军王……
阵阵低沉的笑声在毡帐中回荡,他手中的信纸被揉成一团,将“太子”二字压得严严实实,倒露出了信末“弟慈顿首”四字。
是了,这信是他的好三弟送来的,要提前向他通报大皇兄还京的好消息,让他准备立储的贺礼。
他方才粗粗看了一眼,似乎见说圣旨还没正式发下,大皇兄更远在汉中,全然不知道父皇这打算。汉中离京两千里有余,而他们如今栖身之地距离才千余里,他得到此信,预先知道了周王要还京的消息,便可抢这时间做许多事——
他若此刻回头,便可以抢先回京,要求父皇将他与大皇兄同计军功,让天下人都看看谁更有资格做这个皇太子!
甚至再狠心一些,还能学唐太宗玄武门事变……
齐王手中的信纸已攥烂,血气随着这些大逆不道的念头一次次撞向头顶,撞得他头痛欲裂,右手摸向腰间,抽出那柄弯刀重重挥向空中。
一刀破风,将堆在脚下的礼盒劈成两半。
帐外侍卫以为他出了什么事,连忙在外出声询问。齐王这才收住刀,也收住心中令他自己想来都有些发冷的念头,站起身看着散落一地的珍玩和信件,冷冷一笑。
他的三皇弟也忒看低了他。
他自从十余岁起便有天下之志,可他想的是凭自己的本事争得圣宠,搏得群臣拥戴,也不曾想过害大皇兄。
这些年他在外打仗,军中粮草器械都由周王调度,无不丰洁。大皇兄那里每每得了宋三元什么好东西,还总惦着送他一份。纵然供应大军军需是皇兄的本份,他不用当作恩情记着,可也知道兄弟之情血浓于水……
魏王无非要挑拨他与大皇兄相争,最好还动手段害了大皇兄,然后他便可站出来揭穿他的罪行,踏着他的尸骨当上太子……
世人都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然这鹬鸟若不想要蚌,只想一飞冲天呢?他冷笑一声,收起弯刀、踢开礼盒,走出帐外翻身上马,冲向北方瀚海深处。
人目力难极的草原、沙漠尽头,便是史书上所载的狼居胥山。他已经走到这里,就不会再回头。京城如何,谁当了太子,从今天起都与他无关,他唯愿带领大军——至少是随着大军——踏遍瀚海,封狼居胥,方趁了他的心愿!
第281章
三皇子的信使出京不过两天,桓凌便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被加封为侯爵, 并负担起迎接王驾还京的重任, 带着预备接替周王负责大军后勤的兵部、户部两位郎中, 一位新选任汉中府尹的童进士一道离开了京城。
魏王那封信尚未从军前寄出,他便已带人日夜兼程踏入山西省所在。
山西离着陕西极近, 也产出绝好的煤、石油之类矿藏。自从汉中靠着冶矿、工业兴盛起来,山西各地官府、民间富商也纷纷去取经效法,地方大小工坊遍布, 甚至比陕西一些地方学的还好——
山西人自古就会做生意, 丝绸之路便是以长安为起点, 至今还有许多大商人组织马队出塞与西域胡人通商的。他们连异域的买卖都做,运进关内的宝物都想法儿仿造, 陕西这近在咫尺的地方, 有什么新鲜东西自然也都要学去。
学的第一样就是修路。
山西省城与各大府城、富裕县城的官道都修得平直坚硬, 足可容四驾马车通过。有驻军炼油的地方都用沥青铺路, 没有的也尽量用水泥、石子垫道,路面宽绰平整, 能走得了充气的橡胶轮胎。
车队里早备下了胶胎、软胶马掌, 遇上好路便给车马换上。这一来行进速度又比之前快了数分, 更兼他们急着将周王迎回京里, 不辞晓行夜宿, 原本该走月余才到的,竟不过花了二十余天就到了西安。
与齐王收到魏王那封信的时间也差不了几天。
即便如此,桓凌还嫌车队速度太慢, 叫人挑了最好的马,选出年轻擅骑马的侍卫双马轮换,早一步到汉中府,通知周王与皇亲宋大人收拾行李。
这回可是货真价实的皇亲了。
他忆起座师吕阁老叫他到家中,颇为遗憾地告诉他,宋时没能因为跟他的婚事受恩封的场面,至今仍然会从心底溢出笑容——不光两位老师、满朝文武,连圣上都觉得他们两人夫妻一体,合该一例封赏。
吕老师虽可惜时官儿不得封诰,他其实一点也不可惜。
这裙带攀来的封爵要来有什么用?他们时官儿将来是要祔文庙,做圣贤的,有这勋爵反而容易引人争议,不如做个纯粹的文人好。
京里的消息他都写在信里,叫那侍卫捎去汉中。
信使不敢耽搁皇家之事,也盼早点儿到汉中得周王赏赐,赶路赶得倒比跟在队里的时候还急。不过三数日间,他便从西安、汉中两府交界赶到周王府门外,拿出桓凌的帖子求见周王。
周王府看门的人不认得他,却都认得桓凌的帖子,连忙将他让进门房吃茶,往正殿给周王送信。
周王见着帖子便先笑道:“舅兄定是要回来了,那送信的人怎么说的?”
那人进门连气都喘不匀,嗓子粗砺得像被砂纸打磨过似的。门房见他累得够呛,便给他倒了润喉的熟水,还叫人去大厨房拿了一箩面饼,盛了大碗的羊肉汤,他那张嘴只怕一时半会儿顾不得说话。
周王体谅他辛苦,便吩咐人叫他先歇着,自己打开信封看了起来。
看不几句,原本稳重的脸庞上已然被惊喜之色占满,唤来内侍:“快,去知府衙门请宋舅兄来,再叫人往后殿送信,告诉王妃她们,舅兄这就要来接咱们还京了!”
还京!
周王还京……还有他的事?还是说周王夫妇要还京,请他帮着收拾东西,送出陕西?
不管如何,桓凌要过来啊!至少他送周王出省这段路程,他们俩可以再当蜜月旅行过一过。反正周王夫妇不是外人,王府上下也见惯也他们俩出双入对的,要害羞也早害够了,不怕叫人看见他们怎么过日子。
宋时回忆着前些日子走基层时见过的西安府等地景致,脑中自动铺开一幅陕西旅游地图,图上还标注上了各大名胜古迹的路线、路程所耗时间,当地名菜、小吃、文娱活动、温泉……
他强忍激动,将手中一份批复略阳解递杀人要犯的文书放好,稳了稳神,说道:“待我整整衣冠,这便与公公去见周王。”
到得周王府上,他才知道这回不光是周王要回朝,连他也要回去。桓凌已带着交接工作的大人往汉中赶来,特地派信使提前到汉中府,就是给他们留出时间安排好手头工作,收拾行装准备出发的。
周王脸上犹残留着喜色,见面便将桓凌的信推给他,让他一解相思之苦。
“这是桓家舅兄手书,小王已记下来了,不需再留它,宋大人拿去看吧。”虽然王妃与桓舅兄也是兄妹情深,不过世上深情无过夫妻,还是宋舅兄收着这信更好。
周王一派体贴之意,宋时自然感激领受。他接过信来仔细看了一回,抿着嘴强压住了笑意,摆出一副忠勤爱民的作派说道:“只怕桓师兄与几位来汉中上任的大人过不几天便要过来了。殿下若信得过我,便安心收拾行装,我清点府库时便城外大库里的军粮、器械一并清点造册,准备交接。”
自桓凌走后,他就接手了辅佐周王的差使,盘库自然也在本分。
周王点头应道:“有劳宋兄,那本王便躲懒一回了。”
宋时在汉中经营多年,一直拿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本地公务员,库管工作更是精细化到几乎要做出人工excel。平常存取、入档麻烦些,到要盘点交接的时候才看得出这样安排帐目和货品有多么清楚利落。
待朝廷使者乘船抵达汉中府时,宋时已拉着两位长史将粮仓、武库连夜盘点过一遍,又与周王妃带来的女先生们清了帐册。
汉中府内的工作,倒是因他早就升任分守道参议,多半是由赵同知、苑通判分管,如今也是他们两人盘库、理狱、清帐册,只等新上司来了就将一应文书呈交上去。
不久后使者所乘的大船沿汉江而下,停在了汉江码头。宋时与左长史褚秀代周王出城二十里,迎接使者。
使者们在船上早都洗过澡,换了新衣,下船后除了步伐稍有不稳,倒是个个都精神体面得很。
尤其是新封了永宁侯的桓大人,正是春风得意、衣锦荣归。他出边数月,回京后几乎不曾歇息几天又被遣来汉中,脸上却全然不见风霜痕迹,反而精神熠熠、容光照人,合该是个叫少女们追着掷果盈车的风流子弟。
宋大人这几天熬夜盘库、清帐、点狱,眼下微微挂着青黑,模样都不如他精神。
好在除了他格外精神,同行的几位大人有晕船的、有赶路赶得满身疲惫的,也没那个比宋时强。宋大人看着来客的模样,也顾不得遮自己的黑眼圈了,连忙安排车马将他们接进汉中。
若搁平常就叫他们在城外歇一天了,可如今周王正等着圣旨召还呢,大家就再多辛苦一阵,传了旨就好了。诸位大人就可留在汉中休息,顺便继任周王和他的工作,而他们一家子才要辛辛苦苦地踏上回京之路呢。
幸好他们还年轻,经得起工作的重压。
众人毫不停歇地赶到王府宣了旨,周王带着阖府女眷下人领旨谢恩,宋时也接了一份改任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的旨意。
虽然官阶未升,可他一步从地方上的佐贰官迁作了中枢要员,未来可能登堂上官,甚至任内阁学士,前途比在外时可谓天差地别。
更令人动容的是詹事府少詹士这个职位。他以周王姻亲,追随周王到汉中的亲党身份得了这个差使,还能说明什么?
说明周王即将立为储君了!
三位同行官员不是来宣旨的,自然无从知道圣旨里的内容,蓦地听到、猜到这足可震动天下的消息,莫不屏息凝气,震惊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在旁等着他宣完这道旨好吃饭的周王也忘了该说什么,死死盯着他手中那道圣旨。
第280章
三皇子从礼部回去便摔了一套珍爱的兔毫盏,发泄一阵后才重重坐进官帽椅里, 仰面阖眼, 喘息不已。
他终于明白了二哥出京时的不甘。
他在礼部将科考、祭祀、封赐之事做得一丝不差, 在父皇膝下尽孝尽忠,无论多难的差使交到手中都尽力完成, 不惜倒贴银两;他在父皇膝下承欢尽孝,劝母妃关照新入宫的继后,进宫中请安也会顺便关照年幼的弟弟们与几个养在宫中的侄儿……
他自问“贤”、“孝”二字都已做到极处, 然而父皇眼中仍是看不到他的好, 只有长兄周王。就连那满朝大臣也只拥护周王, 今日圣旨下来,三位阁老竟都绝口不提当日景仁宫中闹出的“少年天子”一案, 不行封驳之权, 直接拟了圣旨要迎他回来做储君了!
他二哥骁勇好武, 不拘小节, 没有人君之望,父皇和朝中大臣看不中他也罢了, 他不过是出生晚了几年, 别的有哪里不如大皇兄?如今京中有谁不称他一声“贤王”, 哪个百姓不晓得他的名字?
当日皇兄在京时他不曾有过别的念想, 凭什么他都犯错出京了, 父皇和大臣们仍只是属意他!
他忍不住想让王妃请姻祖父李阁老过府问问原因,可是想起这封圣旨便出自内阁,李阁老必定早有所预, 却一丝风声都不曾透给他,便又觉得心灰意冷。昔日乐广曾云:岂以五男易一女。女儿尚可不要,如今他只是娶了李家孙女,李家又怎会全力支持他?
何况李氏自己也是个没心没肺的性子,平日想跟她说说朝中风云,去得千万句,回来就是一句:“与咱们又不相干。”
非但不支持丈夫的胸襟抱负,连儿女的前程都不想!成天只知道读书看报,叫人买汉中的新鲜玩意儿,经济园里新弄些什么都要拿来看看。从前听说汉中办了女学校,自己还在家里教婢女读书……
幸亏她还知道王妃身份尊重,不能出府,不然只怕还要去宋三元父亲办的什么女学院里教书!
母妃为他千挑万选的妻子不懂他的大志,做阁老的姻祖父眼中只有君臣父子,没有祖孙之情。而他母亲的外家商氏也只会审时度势,当初周王还未回京时就已劝他收起心思做个贤王,如今更不会为他争什么。
他枉有这些位高权重、门生遍天下的清贵姻亲,又有什么用?
这些人一味地偏向大皇兄,他手中无兵无权,不能和大皇兄相争,也只能忍了。可他不得不忍,别人也会和他一样不声不响地看着大皇兄回京做这个太子吗?
他蓦地睁开眼,按着扶手借力起身,提笔写了封信,唤心腹家人拿他的帖子送往西北,亲手交到齐王手里。
大哥要入主东宫了,他这做三弟操持大典,提前收到好消息,也得与二哥共享。
他自己无力回天,却还想要看看,他那位正领着十五万大军在草原上追击鞑靼余孽,又有数位亲戚族人在边关各军镇、屯、堡戍守,有倒逼京师之力的二哥当如何抉择。
看看他大哥能不能顺顺当当回到京城,当上这个太子。
圣旨尚未宣下,一道飞骑就已从京城飞驶到宣府,带着魏王给二哥齐王的家书和他为显兄弟情谊收拾的药材、吃食、京中各大佛寺里求来的佛像、护身符一道送往西北军中。
大军行至何处是军中机密,虽是三皇子派去的使者,也不能亲自送信至军中。留守后方的指挥使请那信使歇下,安排识路的探马将这信和礼物加急送往军前。
不过数日后,正在瀚海中研究鞑靼逃遁路径的齐王便收着了这封信。
收得莫名其妙。
他与魏王都是年长的办差皇子,母妃身份也高,关系一向不咸不淡。后来这个弟弟接下办经济园差使,他却只能看管矿山,给经济园备料,两人更是常有暗中较量……最后是他不愿意拘束在小小一个京城,和弟弟勾心斗角,主动从军出征,才结束了这段兄弟相争的时光。
不过他出京以后和三弟的关系也就那样,这不年不节的,连父皇、母妃和大哥周王都没特地送什么东西来,这位弟弟缘何要给他寄信、寄东西呢?
他漫不经心地想着:难道魏王府上又将添丁进口,寻他这个兄长要礼物?
齐王自己想着这念头便不禁笑了笑,取出一把不知草原中哪一部献上的、锋利如雪的弯刀,将信封裁开,抽出信纸。
刹那间,迎面扑来一个退一格写的、占着两排格子宽窄的“太子”,将他所有的调笑和轻蔑都按回胸中。
他只感到一阵憋闷,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已经许久不曾呼吸,胸口憋得生疼,连忙吐出那口浊气,连连呼吸了几回。
信纸在他指间颤动,字迹皆因那细微而极快的震颤模糊,唯当中最大的“太子”二字仍然清晰地映入他眼中。
周王要回京做太子了。
他大哥因为“少年天子”四字失势,被父皇赶出京多年后,竟要回去做储君了!
父皇竟连大哥出了这种错处都能容忍,而他这个孝顺体贴、能征善战的儿子却只值得一个大将军王……
阵阵低沉的笑声在毡帐中回荡,他手中的信纸被揉成一团,将“太子”二字压得严严实实,倒露出了信末“弟慈顿首”四字。
是了,这信是他的好三弟送来的,要提前向他通报大皇兄还京的好消息,让他准备立储的贺礼。
他方才粗粗看了一眼,似乎见说圣旨还没正式发下,大皇兄更远在汉中,全然不知道父皇这打算。汉中离京两千里有余,而他们如今栖身之地距离才千余里,他得到此信,预先知道了周王要还京的消息,便可抢这时间做许多事——
他若此刻回头,便可以抢先回京,要求父皇将他与大皇兄同计军功,让天下人都看看谁更有资格做这个皇太子!
甚至再狠心一些,还能学唐太宗玄武门事变……
齐王手中的信纸已攥烂,血气随着这些大逆不道的念头一次次撞向头顶,撞得他头痛欲裂,右手摸向腰间,抽出那柄弯刀重重挥向空中。
一刀破风,将堆在脚下的礼盒劈成两半。
帐外侍卫以为他出了什么事,连忙在外出声询问。齐王这才收住刀,也收住心中令他自己想来都有些发冷的念头,站起身看着散落一地的珍玩和信件,冷冷一笑。
他的三皇弟也忒看低了他。
他自从十余岁起便有天下之志,可他想的是凭自己的本事争得圣宠,搏得群臣拥戴,也不曾想过害大皇兄。
这些年他在外打仗,军中粮草器械都由周王调度,无不丰洁。大皇兄那里每每得了宋三元什么好东西,还总惦着送他一份。纵然供应大军军需是皇兄的本份,他不用当作恩情记着,可也知道兄弟之情血浓于水……
魏王无非要挑拨他与大皇兄相争,最好还动手段害了大皇兄,然后他便可站出来揭穿他的罪行,踏着他的尸骨当上太子……
世人都知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然这鹬鸟若不想要蚌,只想一飞冲天呢?他冷笑一声,收起弯刀、踢开礼盒,走出帐外翻身上马,冲向北方瀚海深处。
人目力难极的草原、沙漠尽头,便是史书上所载的狼居胥山。他已经走到这里,就不会再回头。京城如何,谁当了太子,从今天起都与他无关,他唯愿带领大军——至少是随着大军——踏遍瀚海,封狼居胥,方趁了他的心愿!
第281章
三皇子的信使出京不过两天,桓凌便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被加封为侯爵, 并负担起迎接王驾还京的重任, 带着预备接替周王负责大军后勤的兵部、户部两位郎中, 一位新选任汉中府尹的童进士一道离开了京城。
魏王那封信尚未从军前寄出,他便已带人日夜兼程踏入山西省所在。
山西离着陕西极近, 也产出绝好的煤、石油之类矿藏。自从汉中靠着冶矿、工业兴盛起来,山西各地官府、民间富商也纷纷去取经效法,地方大小工坊遍布, 甚至比陕西一些地方学的还好——
山西人自古就会做生意, 丝绸之路便是以长安为起点, 至今还有许多大商人组织马队出塞与西域胡人通商的。他们连异域的买卖都做,运进关内的宝物都想法儿仿造, 陕西这近在咫尺的地方, 有什么新鲜东西自然也都要学去。
学的第一样就是修路。
山西省城与各大府城、富裕县城的官道都修得平直坚硬, 足可容四驾马车通过。有驻军炼油的地方都用沥青铺路, 没有的也尽量用水泥、石子垫道,路面宽绰平整, 能走得了充气的橡胶轮胎。
车队里早备下了胶胎、软胶马掌, 遇上好路便给车马换上。这一来行进速度又比之前快了数分, 更兼他们急着将周王迎回京里, 不辞晓行夜宿, 原本该走月余才到的,竟不过花了二十余天就到了西安。
与齐王收到魏王那封信的时间也差不了几天。
即便如此,桓凌还嫌车队速度太慢, 叫人挑了最好的马,选出年轻擅骑马的侍卫双马轮换,早一步到汉中府,通知周王与皇亲宋大人收拾行李。
这回可是货真价实的皇亲了。
他忆起座师吕阁老叫他到家中,颇为遗憾地告诉他,宋时没能因为跟他的婚事受恩封的场面,至今仍然会从心底溢出笑容——不光两位老师、满朝文武,连圣上都觉得他们两人夫妻一体,合该一例封赏。
吕老师虽可惜时官儿不得封诰,他其实一点也不可惜。
这裙带攀来的封爵要来有什么用?他们时官儿将来是要祔文庙,做圣贤的,有这勋爵反而容易引人争议,不如做个纯粹的文人好。
京里的消息他都写在信里,叫那侍卫捎去汉中。
信使不敢耽搁皇家之事,也盼早点儿到汉中得周王赏赐,赶路赶得倒比跟在队里的时候还急。不过三数日间,他便从西安、汉中两府交界赶到周王府门外,拿出桓凌的帖子求见周王。
周王府看门的人不认得他,却都认得桓凌的帖子,连忙将他让进门房吃茶,往正殿给周王送信。
周王见着帖子便先笑道:“舅兄定是要回来了,那送信的人怎么说的?”
那人进门连气都喘不匀,嗓子粗砺得像被砂纸打磨过似的。门房见他累得够呛,便给他倒了润喉的熟水,还叫人去大厨房拿了一箩面饼,盛了大碗的羊肉汤,他那张嘴只怕一时半会儿顾不得说话。
周王体谅他辛苦,便吩咐人叫他先歇着,自己打开信封看了起来。
看不几句,原本稳重的脸庞上已然被惊喜之色占满,唤来内侍:“快,去知府衙门请宋舅兄来,再叫人往后殿送信,告诉王妃她们,舅兄这就要来接咱们还京了!”
还京!
周王还京……还有他的事?还是说周王夫妇要还京,请他帮着收拾东西,送出陕西?
不管如何,桓凌要过来啊!至少他送周王出省这段路程,他们俩可以再当蜜月旅行过一过。反正周王夫妇不是外人,王府上下也见惯也他们俩出双入对的,要害羞也早害够了,不怕叫人看见他们怎么过日子。
宋时回忆着前些日子走基层时见过的西安府等地景致,脑中自动铺开一幅陕西旅游地图,图上还标注上了各大名胜古迹的路线、路程所耗时间,当地名菜、小吃、文娱活动、温泉……
他强忍激动,将手中一份批复略阳解递杀人要犯的文书放好,稳了稳神,说道:“待我整整衣冠,这便与公公去见周王。”
到得周王府上,他才知道这回不光是周王要回朝,连他也要回去。桓凌已带着交接工作的大人往汉中赶来,特地派信使提前到汉中府,就是给他们留出时间安排好手头工作,收拾行装准备出发的。
周王脸上犹残留着喜色,见面便将桓凌的信推给他,让他一解相思之苦。
“这是桓家舅兄手书,小王已记下来了,不需再留它,宋大人拿去看吧。”虽然王妃与桓舅兄也是兄妹情深,不过世上深情无过夫妻,还是宋舅兄收着这信更好。
周王一派体贴之意,宋时自然感激领受。他接过信来仔细看了一回,抿着嘴强压住了笑意,摆出一副忠勤爱民的作派说道:“只怕桓师兄与几位来汉中上任的大人过不几天便要过来了。殿下若信得过我,便安心收拾行装,我清点府库时便城外大库里的军粮、器械一并清点造册,准备交接。”
自桓凌走后,他就接手了辅佐周王的差使,盘库自然也在本分。
周王点头应道:“有劳宋兄,那本王便躲懒一回了。”
宋时在汉中经营多年,一直拿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本地公务员,库管工作更是精细化到几乎要做出人工excel。平常存取、入档麻烦些,到要盘点交接的时候才看得出这样安排帐目和货品有多么清楚利落。
待朝廷使者乘船抵达汉中府时,宋时已拉着两位长史将粮仓、武库连夜盘点过一遍,又与周王妃带来的女先生们清了帐册。
汉中府内的工作,倒是因他早就升任分守道参议,多半是由赵同知、苑通判分管,如今也是他们两人盘库、理狱、清帐册,只等新上司来了就将一应文书呈交上去。
不久后使者所乘的大船沿汉江而下,停在了汉江码头。宋时与左长史褚秀代周王出城二十里,迎接使者。
使者们在船上早都洗过澡,换了新衣,下船后除了步伐稍有不稳,倒是个个都精神体面得很。
尤其是新封了永宁侯的桓大人,正是春风得意、衣锦荣归。他出边数月,回京后几乎不曾歇息几天又被遣来汉中,脸上却全然不见风霜痕迹,反而精神熠熠、容光照人,合该是个叫少女们追着掷果盈车的风流子弟。
宋大人这几天熬夜盘库、清帐、点狱,眼下微微挂着青黑,模样都不如他精神。
好在除了他格外精神,同行的几位大人有晕船的、有赶路赶得满身疲惫的,也没那个比宋时强。宋大人看着来客的模样,也顾不得遮自己的黑眼圈了,连忙安排车马将他们接进汉中。
若搁平常就叫他们在城外歇一天了,可如今周王正等着圣旨召还呢,大家就再多辛苦一阵,传了旨就好了。诸位大人就可留在汉中休息,顺便继任周王和他的工作,而他们一家子才要辛辛苦苦地踏上回京之路呢。
幸好他们还年轻,经得起工作的重压。
众人毫不停歇地赶到王府宣了旨,周王带着阖府女眷下人领旨谢恩,宋时也接了一份改任少詹事兼侍讲学士的旨意。
虽然官阶未升,可他一步从地方上的佐贰官迁作了中枢要员,未来可能登堂上官,甚至任内阁学士,前途比在外时可谓天差地别。
更令人动容的是詹事府少詹士这个职位。他以周王姻亲,追随周王到汉中的亲党身份得了这个差使,还能说明什么?
说明周王即将立为储君了!
三位同行官员不是来宣旨的,自然无从知道圣旨里的内容,蓦地听到、猜到这足可震动天下的消息,莫不屏息凝气,震惊得连话都说不出来。
在旁等着他宣完这道旨好吃饭的周王也忘了该说什么,死死盯着他手中那道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