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武侠]我自倾城 第98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硬生生对垒了一个月,陶谦最终还是被迫开了城门。
  不开不成,城中都快乱成一锅粥了,再不开城门,恐怕人相食的场景就会在富庶的徐州上演!
  陶谦一把年纪了,看张超的眼神悲愤中夹杂着疲惫,最后也没说出什么激烈的言辞,毕竟这人如此可怕,倘若他多说几句惹怒了他,他陶谦倒是可以一死了之,可城中百姓又何辜?
  张超只觉得脑子木木的,反应了一会儿,才让人去把陶谦关押起来。
  一定是近来打仗太累了的缘故。
  陶谦投降,徐州军自然而然跟着投了降,假如陶谦死了,说不得徐州就得乱,但陶谦投降了,这仗也就没法再打下去了。
  耗时三月,广陵郡守张超完成了向徐州牧的晋阶。
  第137章 三国(4)
  洛阳那边, 因吕布战败,城中人心慌乱,董卓的谋臣李儒便建议提早迁都长安,义军兵踞洛阳时日不长, 一旦西凉铁骑出城, 以袁绍的威望, 尚不到令天下诸侯自带军粮跟他追击董卓的地步。
  事实也正是如此, 董卓在洛阳城中焚烧宫阙, 掳了天子与先帝后妃, 又强迁洛阳百万人口,有不从者虐杀示众, 为防军心涣散,还纵容军士淫辱百姓妻女, 美其名曰劳军,军心大定, 行军速度却也快不起来,然而袁绍义军入城之后, 十几路诸侯没有一个肯去追董卓。
  曹操怒斥袁绍连同义军诸侯, 曰:竖子不足与谋。
  随后带兵追击董卓,战于荥阳, 不料为董卓断后的是吕布,曹军大败而归。
  之后孙坚于洛阳乱宫得传国玉玺, 却被在场一人报于袁绍, 孙坚咬死不认, 自领兵回江东,却被荆州刘表截住,损兵折将,夺路而逃。
  曹操带兵投往扬州,孙坚带人往江东去,不多时都发觉了邻近的徐州易了主。
  曹操如狼,孙坚似虎,两人帐下文臣武将无数,即便战董卓刘表时折兵不少,也难挡威势,张超夹在两人中间,宛如一只肥美多汁的小绵羊。
  张超慌得一批。
  李澈觉得问题不大,毕竟他其实没觉得自家和这两家有什么差距,张超唯一比不过这两人的地方是他帐下没有大将,但他本人也能当成武将用用,时值乱世,想要待价而沽的能人不知多少,汉室拢共十三州,张超占一个,他帐下无人反倒是优点,能吸引各路空窗人才。
  曹操刚到扬州不久,孙坚还在路上,李澈便让张超广发招贤令,徐州境内的能人有一个算一个群发到家,对外也展露出一种求贤若渴的态度,张超这个人虽然没什么优点,但主公这种东西稍微包装一下,外人又看不出来。
  招贤令出自李澈之手,除了详细地描述了一下张超对汉室的忠诚和打徐州的考量,对人才的要求还有待遇,写得清清楚楚,决不像如今招揽人才时的模糊。
  不多时便有数名武将来投。
  没办法,李澈的招贤令里根本没有对文臣的需求。
  在李澈看来,武将是稀缺资源,文臣则不要多,有一个臧洪管理内政,加一个袁绥帮帮闲,还有陶谦本人的谋士班底,已经够用了。
  反正他是适应不来做个什么事要找一大群人商量的风气,又不是没长脑子。
  来求职的武将中名气最大的叫做太史慈,从前做过官,后来犯事赋闲在家,这人是李澈的重点拉拢对象,因他住得不远,李澈几次三番派人去求请,第一次许以重金高位,太史慈拒绝,第二次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太史慈仍旧拒绝,第三次李澈把张超赶过去礼贤下士,原本没报太大希望,却不料太史慈和张超一见如故,也没摆什么架子,直接跟着张超回来了。
  太史慈属于高配版张超,虽然是武将,却是有头脑的武将,给他点兵可以自己打仗的那种,李澈对他十分满意,立刻就分拨给他五万新兵,交由他全权操练。
  饶是太史慈也被这沉重的信任吓了一跳。
  李澈是真没办法,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像太史慈这样规格的武将,来了就得是扛把子,不然再来了新人,拿什么去震慑?
  以太史慈的头脑,来了徐州没多久就发觉过来,徐州主事的并不是张超本人,而是他帐下的谋主李澈,张超对他言听计从,内政军务大权全在这人手上,他维持了一个谨慎的态度,既不疏远也不亲近,专心只做自己的事情。
  李澈也不和他刻意交好。
  孙坚先锋失利,归程路上又被刘表半路阻拦,回到江东时十分狼狈,手底下人马剩不到一万,占州太过勉强,便拿下了几个郡县暂时屯兵,准备休养生息。
  孙曹在侧,李澈一点都不慌,鼎有三足,三足最稳,他若向曹操出手,需防备孙坚,若向孙坚出手,又恐曹操来攻,曹操大约也是这么想的,而孙坚苟还来不及,自然不会主动挑事。
  洛阳那边的风声李澈也有耳闻,虽然孙坚发过两回誓,说传国玉玺若在他手里,他必不得好死,但天下群雄显然没把这话当回事,不然刘表也不会下了狠手来拦他。
  李澈没准备立刻挑事,张超的势力明面上是最大的,但他手底下的兵毕竟有水分,徐州军心还在陶谦身上,太史慈操练新兵还需一段时日,最重要的是春耕在即,没人会在春耕秋收的时候打仗。
  如此过去小半个来月,一日太史慈忽绑了两个文人打扮,自称两叔侄的人来到张超面前,称这二人从颍川去投曹操,路经徐州,正好被太史慈撞见,太史慈觉得和曹操开战在即,不应放这二人去,却又怕于张超名声不利,于是将人带来问询。
  张超坐在主位,半晌没有开口。
  倒是臧洪对二人问道:“两位既从颍川来,不知出自哪一家?”
  年长些的和和气气地说道:“颍川荀氏,在下荀攸,这位是我小叔。”
  年轻些的也道:“荀氏荀彧。”
  臧洪连忙起身一礼,道:“荀氏之名早有耳闻,不知二位缘何要投曹操?我主坐拥徐州,兵多粮足,正是求贤若渴之时,若得两位这样的大才,必定……”
  他话还没说完,李澈一脚进门,神情还带着些刚睡醒的懒倦,臧洪剩下的话立刻卡进了嗓子里。
  荀攸看去,见是一个容色极为出众的青年,他和荀彧对视了一眼,便知这是张超的谋主李澈了。
  事实上在去投奔曹操之前,叔侄二人也是经过了一番商议的,作为颍川出身的文人,孙曹张三家离颍川不远,如今颍川被黄巾肆虐,倘若他们能够在这三家任何一处站稳脚跟,于自身于家乡都有益处,至于投谁,孙坚自然不可,背着私藏传国玉玺的罪名,兵力折损,还和刘表结怨,怎么看都是莽夫一个。
  曹张二人势力相差不大,张超新占徐州,曹操刚下扬州,帐下同样谋士不多,荀彧认为张超执着利益,于天下英雄讨伐董卓之时急下徐州,不是明主,荀攸并不赞同,却也觉得曹操更适合他们叔侄二人,因为张超的谋主太独。
  谋主乃是谋臣中的上卿,举凡主公,最重视的便是谋主的意见,谋主通常不止一位,但张超显然不是这样,他对谋主言听计从,甚至招贤令里点明只要武将,去了也不讨好。
  至少荀攸不想去跟别人争位次。
  短短一个照面,荀攸和荀彧对视一眼,已然默契十足。
  李澈路上就听了前因后果,这会儿看了看二人,见一个三十来岁,面相敦厚温雅,满面是笑,一人年纪稍轻,二十五六,神情严肃,目不斜视,两人都是难得一见的好气度。
  李澈稍稍客气了一下,便道:“两位是去投曹操的,按理不该强留,是徐州怠慢了。太史将军替他们松绑吧,下次再有这样的事情,一并放了。”
  太史慈几步上前,亲手替荀攸和荀彧松绑。
  两叔侄立刻察觉李澈压根没过问张超的意见,而太史慈也当即听从,面上丝毫不露迟疑。
  荀攸看了一眼张超,荀彧看了一眼太史慈。
  李澈没在意这些,想了想,又道:“我请太史将军送送两位。”
  荀家两叔侄忙称不敢。
  李澈笑道:“我观两位乃人中龙凤,日后少不得还有交手的时候,不必如此客气。”
  荀攸一惊,荀彧也怔了怔,他到底年轻,不由开口道:“先生既然看重我们,又为何要放我们离开?”
  李澈有些莫名,但还是说道:“两位士族出身,杀之不妥,关之无用,便放你们去投曹操又如何?”
  荀彧叹了一口气,没再开口,倒是荀攸笑道:“先生好气魄。”
  李澈没再多说,让太史慈把他们送出去。
  荀家二人走后,臧洪叹道:“荀氏二子皆是王佐之才,就这么放给曹操,未免也太大方了。”
  他不说还好,这么一说李澈就反应过来了,问道:“刚才那两个人名气很大?”
  臧洪愣了愣,连忙说道:“昔年荀氏有八龙,个个出彩,这二子乃八龙之后,荀彧更是出名的……”
  李澈挥手,让他不必再多言,叫来传令兵,让太史慈把这两个人带回来。
  太史慈还未走远,不多时便将两人重新带了回来。
  臧洪以为他想开了,顿时眉开眼笑,可没等他笑完,就听李澈松了一口气,说道:“既然有名,就不要浪费了,我这就拟书一封,让曹操拿十万粮草来赎人,可以单赎,单赎六万。”
  短短两句话的时间,李澈已然计算出曹操能拿出的最多的筹码,少了亏得慌,多了曹操就该嫌贵了,万一他不要,人就砸手里了。
  臧洪不知李澈的算计,险些被他气噎过去。
  去而复返的荀氏叔侄也沉默了一下。
  狡狐。
  第138章 三国(5)
  收到消息的曹操也懵了一下。
  扬州富庶, 豪强众多,他明面上入主扬州,实际上四面楚歌,光是应付吴郡豪强就耗秃了他不少头发, 对外却要撑出一副底气十足的样子, 孙坚暂时不会轻举妄动,但隔壁徐州的张超是个强敌, 说实话, 他在打开绢帛的时候已经做到了看到战书的准备。
  结果却是要他交赎金买人?
  曹操差点没把绢帛扔了,他现在粮草也不足,一路上收拢来的兵力不少, 屯下的粮草不多, 要他花十万石去赎两个压根不认识的……曹操还没恼完,一个荀字陡然入眼。
  大半夜的愣把他看得一激灵。
  曹操不缺武将,最缺的就是谋臣,荀家乃是大家,荀彧早年便以王佐之才闻名, 荀攸不显山不露水,却是他几次三番相邀的大才, 谁成想会被张超截了胡, 截胡也就算了, 赎人是什么操作?
  曹操多疑, 想了许久也没个定论, 往好处想是张超有眼不识金镶玉, 要拿宝山换粮草,往坏处想,这是一出双簧戏,荀家叔侄新到徐州,准备替主公薅他一笔粮。
  理智上来说曹操偏向后者,情感上来说曹操希望是前者,他这会儿手头上没什么可用的人才,先前一个陈宫已然被他惊走,如今帐下无人,一切都要靠他自己思考,最终曹操还是决定赌一把,输了不过是十万粮草,赢了却能捞来王佐之才!
  当即派人去和张超接洽。
  荀氏叔侄名义上扣在张营,实际上谁也没把他们当囚犯,臧洪明知李澈决定的事情不可更改,却还是成日陪在荀家叔侄左右,希望能改变这两位的想法。
  到底还是意难平。
  张超还是个小小郡守的时候,他为张超管理内政,对外谋划,尽心尽力,主臣相得,他不是不能容人的下属,并不介意被李澈抢去名位或风头,可介意他独来独往不把主公看在眼里,更看不惯他排挤贤良一手遮天,倘若他能说动荀家叔侄,再又这两位大才说动主公,李澈自然也就翻不起风浪。
  只能说臧洪的想法是好的。
  荀攸笑脸迎人,看上去敦厚中带着一丝丝傻气,实质上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没把臧洪的话听进去。
  臧洪压根就没认清自己乃至张超在徐州的地位。
  在荀攸看来,李澈是个极为危险的人物,他看似谋臣,却有代主之意,如今士庶之别严重,倘若李澈不依附于张超,凭他一人声望根本打不下徐州这么大的家业,而诸如袁绍曹操一类世宦子弟,但凡打出旗号来就能征兵借粮,打出一片地盘,庶人想要出头,太难。
  李澈显然是在通过张超实现自己的抱负,等到时机成熟,张超一死,扶幼主而立,幼主再死,便是取张而代之时。
  所以张超不能有属于自己的谋臣班底,至于这个不大聪明的臧洪……
  荀攸露出了一个敦厚的笑容。
  傻人总是有傻福的。
  看透不代表要说破,假如李澈这时已是人主,荀攸觉得自己倒是可以留下,但现在显然不是好时机,李澈在蛰伏,他也不可能自降身份去做庶人的谋臣,何况有兵有将就是缺谋主的曹操不香吗?
  曹操自然是香的。
  他不仅备齐了粮草,派遣手下大将夏侯惇前来赎人,更书信一封寄给张超,信中感激之语真挚。
  夏侯惇来到张营时谨慎得不像个武将。
  十万石粮草自然不能一次性给,按照曹操的意思,他先给六万,带走荀彧,再给四万,带走荀攸,这属于分散风险,假如张超反悔,那他可以少损失一点。
  和张超不同,这是一个机智的主公。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