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运输线路
在这三个乐章过去后,《黄河大合唱》这部杰作才逐步步入巅峰妙境,其随后的第四乐章《黄水谣》、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第六乐章《黄河怨》、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在此时日本人肆虐的中国,都已经变成流行的抗日歌曲了。
余生最熟悉的《河边对口曲》和《保卫黄河》,在后世学校的音乐课上就会唱。《河边对口曲》,是整部作品中,奠定作品风味的一部。由小人物的视角展开,化用地方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虽然内容上,其他几个乐章略有重叠,但是对于整部作品却如同孜然对于羊肉一般重要。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在何地?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这段音乐,略显诙谐,词句押韵。余生在后台众人目光不及的地方,看到有几个好莱坞的女星在听到这略显诙谐的音乐后,莞尔一笑。这一段,原本就是用来在人精神紧绷之时,加以舒缓调剂的。
《河边对口曲》之后,便是凄厉欲绝的《黄河怨》,悲愤的情绪在此达到巅峰,然后便是毅然决然的反击《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这段音乐在后世的应有极广,不但各种歌咏比赛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各种有关这个时代的纪录片中也经常出现。或者说,只要后世拍抗日战争或者爱国教育的纪录片,这首《保卫黄河》都跑不了要做背景音乐。只要当年学校包场看电影的时候不开溜,基本上都会对这首曲子的耳熟能详。
并且,这段曲子的节奏极快,如同战场上掠过的奔马。最后的几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虽然像是口号,但是大巧不工,如同怒吼!
于是,这部合唱的最终章《怒吼吧,黄河》,便顺理成章的被引出!
“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啊!
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铁蹄下的民众,苦痛受不了!
受不了……”
“但是,新中国已经破晓;四万万五千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你听,你听,你听: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扬子江上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
啊!黄河!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合唱在怒吼中结束。《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美国人的地盘上的演出,也算是圆满成功。余生的慈善晚会就此落幕,台下的好莱坞众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并全体起立。
不得不承认,虽然这场晚会的主题是单调了一些,但是,艺术水平那是相当的高。且不说好莱坞那些素养极深的导演、编剧、音乐和美工,就是不以文化素养取胜的明星们,也能显而易见的体察到作品之中蕴含的力量。
在众人盛大的欢呼和掌声中,全体演员上台谢幕。而余生和青小艺站在对前面。平常毫不失态的余生,此时也有些许激动与不能自已。
“谢谢,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应邀前来参加晚会,也谢谢大家的捐赠。截至晚会结束,中国抗日的人们共收到九百二十三万七千八百美元!我会自己掏钱,凑齐一千万,然后将这笔钱全部换成抗击日本人所需的物资,运回国内!欢迎大家监督!”
余生将收到的钱数一公布,观众席上,便是一阵倒抽凉气的惊呼!这一笔巨款,都能在好莱坞买两个不错的电影公司了!随即,掌声更加热烈起来,人心所向,还是愿见善念。
而好莱坞众明星的聚会,自然会吸引大量的记者和新闻媒体。在这个时代,美国的各种媒体,力量远比中国的新闻媒体大得多。余生和梅耶等人,为了不得罪这些掌握一定话语权的媒体们,也给了他们一部分请柬。
虽然这群人的捐款不多,但是手中的镁光灯,和笔记本却几乎将这场慈善晚会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到了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几乎所有的报纸和广播都把头条留给了余生的这场慈善晚会。虽然报道的重点有所不同,有的报纸头条是《余生筹得千万美元,即将购买物资送回中国》,有的则是《黄河大合唱,震惊美利坚》,更有甚者,居然对小细犬下手《灵犬莱西和余生家的中国格力犬不得不说的故事》……
当然,无论是用什么标题,报道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余生的慈善晚会。虽然美国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对许多军用物资,包括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了军事管制。但是,好在余生用各种方式绕开了这些管制。
即便有些药品什么的,也在禁运范围之内,但是,此时的美国和中国也算是盟友。而且,余生的订单真的很大,许多企业主是不愿意放弃的。联合施压之下,老美也只能半推半就。
毕竟,美国实际上是由各大财团控制的。这些财团想要挣钱,谁也拦不住。余生的订单中,不但有大批量的玉米,救治伤员所需的药品,甚至还包括大批量一九四三年刚刚能批量生产的青霉素。
青霉素这种药物,自一九四零年初步提炼成功后,人们便发现了青霉素对于控制伤口感染的巨大疗效。对于各种炎症,青霉素对于没有抗药性的人简直就是灵丹妙药。而且,在青霉素的研发上,美国和其盟国远远超过德国人和日本人的研发速度。
并且,在一九四三年,当美国人发现了青霉素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方法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了一九四四年,其产量已经可以满足美国军队以及其盟友的需求。所以,到了战争末期,美日之间的战局迅速逆转。
如果在战场上,日本人精英身受重伤。因为炎症的折磨,往往不是因为并发症而死,就是变为残疾。战损率极高。但是,对于美国军人而言,只要不是截肢等重大残疾,又或者受伤太重。几颗青霉素,就可以将一个受伤的军人,从炎症的阴影下解救出来。从而保留下大量的人才,和有战场经验的士兵。
这些人的战斗力,在经历过伤痛,甚至死亡考验后,变得可怕无比。所以,在战争进入一九四四年之后,青霉素的发明,已经能让美国人横扫日本人了。
当然,在此时的中国,青霉素还是个稀罕东西。无论是重庆的老蒋,还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缺医少药都是常态。老蒋还好一些,他的夫人和美国人的关系很是不错,所以,总会弄来一些青霉素。然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就不是那么理想了,有时候,一些经验丰富的战士,为了一些在后世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伤,而变成残疾,甚至被炎症折磨而死的,不在少数。
这一批药品送过去,不知道有多少战士会因此得救,再上战场。而且,从长时间来看,这批药品完全可以让中日双方的战损比例大为改观。天长日久,光是不断增加的伤员数量,就能拖垮日本军队。
而运输线路,余生也早已经规划好。所有物资,分为两批,第一批从洛杉矶出发,由美国海军和盟国军队护卫,到达印度。然后,从印度,经过史迪威公路,进入中国。这一批物资,是给老蒋的。毕竟,虽然老蒋有时候做事不太地道,但是其手下的军队倒是为抗日死了不少。几次大的会战,无不依靠老蒋手下成建制的军团与日本人硬抗,才撑了下来。
看在抗日的面子上,分给其手下一些物资,也算是告慰英灵。不为老蒋,只为那些为国浴血之人。史迪威公路,又名中印公路。史迪威此人,是同盟国中缅印战区的美军中将司令。因为这段公路是由史迪威提议,并一手促进修建的,所以得名史迪威公路。
这段公路,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
但是,由于其修筑和作用的独立性,在抗战运输线路中,与滇缅公路有所区分。滇缅公路在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三日,日本军队的飞机将昌淦大桥炸断后,便已经基本无法使用了。一九四二年五月,滇缅公路完全中断,此时,史迪威才提出建设这条中印公路的计划。
史迪威公路之所以值得纪念,除了这条公路是这个时代,中国公路建设历史上,最艰巨浩大的修筑工程、穿越六座大山、五条河流、八处悬崖之外,这条公路还是抗战时期,输入中国物资的最大渠道。从开通至抗战结束,总共从这条公路向中国国内输入了八万吨军用物资(也有五万吨之说)。
而且,与史迪威公路同时建设的,还有一条从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这条管道从加尔各答起,经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全长三千多公里。成为这个时代,世界最长的输油管道。在建成后的七个月中,共向中国国内输入航空汽油、柴油等油料十万多吨。
因此,史迪威公路功不可没。
不过,余生可不打算把所有的物资,都通过这条线路,送回国内。毕竟,此时的中国西南,完全是老蒋的天下,物资到了老蒋的兜里,再想让老蒋给别人可就难了。余生打算另辟蹊径。
在抗战时期,进入中国的国际援助物资,除了西南方向的几条线路,还有一条是西北运输线。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开始后,又打算入侵一下苏联。只不过,苏联也不是吃干饭的。自然明白寻找盟友,借力打力这件事情。
一九三八年,苏联两次和中国签订贸易协定,中国获得了两亿五千万美元的贷款,用以低价从苏联购买大量的军用物资。而中国则用茶叶、皮革、锑、钨、桐油、药材等苏联紧缺的物品,进行分批抵偿。
这条运输线以苏联的萨雷奥泽克为起点,以霍城为陆路口岸,以陕新公路为主要运输线路,最终到达兰州。后来有延伸至陕南的咸阳。并由此处,直接送达敌后抗日根据地。虽然,日本人在这条运输线路建成之始,便屡加破坏,但是有中苏两国联手防备,这种破坏也有限度。直到一九四一年六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自顾不暇,实在是无力东顾,这条运输线路才告中断。
不过余生倒是打算再借用一下这条运输线路。话说美国的阿拉斯加,和苏联之间,不过只有一条白令海峡,船快一点,一个小时就把东西送过去了!即便是走的远一点,将东西送到海参崴这个不冻港,也花不了多少时间,而且,沿途有苏联军队护卫,日本人非常难侵袭。
余生最熟悉的《河边对口曲》和《保卫黄河》,在后世学校的音乐课上就会唱。《河边对口曲》,是整部作品中,奠定作品风味的一部。由小人物的视角展开,化用地方音乐的形式进行表达。虽然内容上,其他几个乐章略有重叠,但是对于整部作品却如同孜然对于羊肉一般重要。
“张老三,我问你,你的家乡在哪里?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我问你,在家里,种田还是做生意?拿锄头,耕田地,种的高粱和小米。为什么,到此地,河边流浪受孤凄?痛心事,莫提起,家破人亡无消息。张老三,莫伤悲,我的命运不如你!为什么,王老七,你的家乡在何地?在东北,做生意,家乡八年无消息。这么说,我和你,都是有家不能回!仇和恨,在心里,奔腾如同黄河水!黄河边,定主意,咱们一同打回去!为国家,当兵去,太行山上打游击!从今后,我和你一同打回老家去!”
这段音乐,略显诙谐,词句押韵。余生在后台众人目光不及的地方,看到有几个好莱坞的女星在听到这略显诙谐的音乐后,莞尔一笑。这一段,原本就是用来在人精神紧绷之时,加以舒缓调剂的。
《河边对口曲》之后,便是凄厉欲绝的《黄河怨》,悲愤的情绪在此达到巅峰,然后便是毅然决然的反击《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这段音乐在后世的应有极广,不但各种歌咏比赛中经常出现,而且,在各种有关这个时代的纪录片中也经常出现。或者说,只要后世拍抗日战争或者爱国教育的纪录片,这首《保卫黄河》都跑不了要做背景音乐。只要当年学校包场看电影的时候不开溜,基本上都会对这首曲子的耳熟能详。
并且,这段曲子的节奏极快,如同战场上掠过的奔马。最后的几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虽然像是口号,但是大巧不工,如同怒吼!
于是,这部合唱的最终章《怒吼吧,黄河》,便顺理成章的被引出!
“怒吼吧,黄河!掀起你的怒涛,发出你的狂叫!向着全世界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啊!
五千年的民族,苦难真不少!铁蹄下的民众,苦痛受不了!
受不了……”
“但是,新中国已经破晓;四万万五千万民众已经团结起来,誓死同把国土保!你听,你听,你听:松花江在呼号;黑龙江在呼号;珠江发出了英勇的叫啸;扬子江上燃遍了抗日的烽火!”
“
啊!黄河!怒吼吧!怒吼吧!怒吼吧!向着全中国受难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向着全世界劳动的人民,发出战斗的警号!”
合唱在怒吼中结束。《黄河大合唱》第一次在美国人的地盘上的演出,也算是圆满成功。余生的慈善晚会就此落幕,台下的好莱坞众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并全体起立。
不得不承认,虽然这场晚会的主题是单调了一些,但是,艺术水平那是相当的高。且不说好莱坞那些素养极深的导演、编剧、音乐和美工,就是不以文化素养取胜的明星们,也能显而易见的体察到作品之中蕴含的力量。
在众人盛大的欢呼和掌声中,全体演员上台谢幕。而余生和青小艺站在对前面。平常毫不失态的余生,此时也有些许激动与不能自已。
“谢谢,谢谢大家!谢谢大家应邀前来参加晚会,也谢谢大家的捐赠。截至晚会结束,中国抗日的人们共收到九百二十三万七千八百美元!我会自己掏钱,凑齐一千万,然后将这笔钱全部换成抗击日本人所需的物资,运回国内!欢迎大家监督!”
余生将收到的钱数一公布,观众席上,便是一阵倒抽凉气的惊呼!这一笔巨款,都能在好莱坞买两个不错的电影公司了!随即,掌声更加热烈起来,人心所向,还是愿见善念。
而好莱坞众明星的聚会,自然会吸引大量的记者和新闻媒体。在这个时代,美国的各种媒体,力量远比中国的新闻媒体大得多。余生和梅耶等人,为了不得罪这些掌握一定话语权的媒体们,也给了他们一部分请柬。
虽然这群人的捐款不多,但是手中的镁光灯,和笔记本却几乎将这场慈善晚会完整的记录了下来。
到了第二天,美国各大媒体,几乎所有的报纸和广播都把头条留给了余生的这场慈善晚会。虽然报道的重点有所不同,有的报纸头条是《余生筹得千万美元,即将购买物资送回中国》,有的则是《黄河大合唱,震惊美利坚》,更有甚者,居然对小细犬下手《灵犬莱西和余生家的中国格力犬不得不说的故事》……
当然,无论是用什么标题,报道的唯一一件事,就是余生的慈善晚会。虽然美国人在这个时候,已经对许多军用物资,包括小麦等粮食作物实行了军事管制。但是,好在余生用各种方式绕开了这些管制。
即便有些药品什么的,也在禁运范围之内,但是,此时的美国和中国也算是盟友。而且,余生的订单真的很大,许多企业主是不愿意放弃的。联合施压之下,老美也只能半推半就。
毕竟,美国实际上是由各大财团控制的。这些财团想要挣钱,谁也拦不住。余生的订单中,不但有大批量的玉米,救治伤员所需的药品,甚至还包括大批量一九四三年刚刚能批量生产的青霉素。
青霉素这种药物,自一九四零年初步提炼成功后,人们便发现了青霉素对于控制伤口感染的巨大疗效。对于各种炎症,青霉素对于没有抗药性的人简直就是灵丹妙药。而且,在青霉素的研发上,美国和其盟国远远超过德国人和日本人的研发速度。
并且,在一九四三年,当美国人发现了青霉素可以大批量生产的方法后,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到了一九四四年,其产量已经可以满足美国军队以及其盟友的需求。所以,到了战争末期,美日之间的战局迅速逆转。
如果在战场上,日本人精英身受重伤。因为炎症的折磨,往往不是因为并发症而死,就是变为残疾。战损率极高。但是,对于美国军人而言,只要不是截肢等重大残疾,又或者受伤太重。几颗青霉素,就可以将一个受伤的军人,从炎症的阴影下解救出来。从而保留下大量的人才,和有战场经验的士兵。
这些人的战斗力,在经历过伤痛,甚至死亡考验后,变得可怕无比。所以,在战争进入一九四四年之后,青霉素的发明,已经能让美国人横扫日本人了。
当然,在此时的中国,青霉素还是个稀罕东西。无论是重庆的老蒋,还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缺医少药都是常态。老蒋还好一些,他的夫人和美国人的关系很是不错,所以,总会弄来一些青霉素。然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情况就不是那么理想了,有时候,一些经验丰富的战士,为了一些在后世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伤,而变成残疾,甚至被炎症折磨而死的,不在少数。
这一批药品送过去,不知道有多少战士会因此得救,再上战场。而且,从长时间来看,这批药品完全可以让中日双方的战损比例大为改观。天长日久,光是不断增加的伤员数量,就能拖垮日本军队。
而运输线路,余生也早已经规划好。所有物资,分为两批,第一批从洛杉矶出发,由美国海军和盟国军队护卫,到达印度。然后,从印度,经过史迪威公路,进入中国。这一批物资,是给老蒋的。毕竟,虽然老蒋有时候做事不太地道,但是其手下的军队倒是为抗日死了不少。几次大的会战,无不依靠老蒋手下成建制的军团与日本人硬抗,才撑了下来。
看在抗日的面子上,分给其手下一些物资,也算是告慰英灵。不为老蒋,只为那些为国浴血之人。史迪威公路,又名中印公路。史迪威此人,是同盟国中缅印战区的美军中将司令。因为这段公路是由史迪威提议,并一手促进修建的,所以得名史迪威公路。
这段公路,从印度东北部边境小镇雷多出发至缅甸密支那后分成南北两线,南线经缅甸八莫、南坎至中国畹町;北线经过缅甸甘拜地,通过中国猴桥口岸、经腾冲至龙陵,两线最终都与滇缅公路相接。
但是,由于其修筑和作用的独立性,在抗战运输线路中,与滇缅公路有所区分。滇缅公路在一九四一年,一月二十三日,日本军队的飞机将昌淦大桥炸断后,便已经基本无法使用了。一九四二年五月,滇缅公路完全中断,此时,史迪威才提出建设这条中印公路的计划。
史迪威公路之所以值得纪念,除了这条公路是这个时代,中国公路建设历史上,最艰巨浩大的修筑工程、穿越六座大山、五条河流、八处悬崖之外,这条公路还是抗战时期,输入中国物资的最大渠道。从开通至抗战结束,总共从这条公路向中国国内输入了八万吨军用物资(也有五万吨之说)。
而且,与史迪威公路同时建设的,还有一条从印度加尔各答至中国昆明的输油管道。这条管道从加尔各答起,经汀江、雷多、密支那、八莫、畹町至昆明,全长三千多公里。成为这个时代,世界最长的输油管道。在建成后的七个月中,共向中国国内输入航空汽油、柴油等油料十万多吨。
因此,史迪威公路功不可没。
不过,余生可不打算把所有的物资,都通过这条线路,送回国内。毕竟,此时的中国西南,完全是老蒋的天下,物资到了老蒋的兜里,再想让老蒋给别人可就难了。余生打算另辟蹊径。
在抗战时期,进入中国的国际援助物资,除了西南方向的几条线路,还有一条是西北运输线。一九三七年,日本全面入侵中国开始后,又打算入侵一下苏联。只不过,苏联也不是吃干饭的。自然明白寻找盟友,借力打力这件事情。
一九三八年,苏联两次和中国签订贸易协定,中国获得了两亿五千万美元的贷款,用以低价从苏联购买大量的军用物资。而中国则用茶叶、皮革、锑、钨、桐油、药材等苏联紧缺的物品,进行分批抵偿。
这条运输线以苏联的萨雷奥泽克为起点,以霍城为陆路口岸,以陕新公路为主要运输线路,最终到达兰州。后来有延伸至陕南的咸阳。并由此处,直接送达敌后抗日根据地。虽然,日本人在这条运输线路建成之始,便屡加破坏,但是有中苏两国联手防备,这种破坏也有限度。直到一九四一年六月,苏德战争爆发,苏联人自顾不暇,实在是无力东顾,这条运输线路才告中断。
不过余生倒是打算再借用一下这条运输线路。话说美国的阿拉斯加,和苏联之间,不过只有一条白令海峡,船快一点,一个小时就把东西送过去了!即便是走的远一点,将东西送到海参崴这个不冻港,也花不了多少时间,而且,沿途有苏联军队护卫,日本人非常难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