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生产队的驴都不敢这么歇!”
  林济并不是故意的,开心消消乐有好几个分享的选项,他一不小心点进了微博而已,倒没有惹事的意思。
  何况就算国影那边多想,林济也并不在意。
  在林济和肖诚之间,他的老师同学们大多都选择了肖诚,对于原主而言,压垮他的未必是《五月初雪》的失利,也有周围人这种明显的偏向。
  上辈子的林济没有太多朋友,原主的这些朋友,他也不需要。
  林济没想过去打脸国影,毕竟国影家大业大,在编剧圈的地位无人能比,只是有些人习惯站在高处了,别人不低头,似乎就是对他的不尊重。
  林济原以为这事过去了,谁知第二天,业内一位颇为知名的编剧就在专栏发文,批评《战神返乡》扰乱业界生态,制造“电子鸦/片”。
  “……《战神返乡》甚至不能称为一部剧集,它只是一堆垃圾的拼接,编剧在其中揉入了各种打脸元素,打脸一环扣着一环,然而,除了打脸和片刻的爽之外,观众还能得到什么?”
  “《战神返乡》之所以以短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因为编剧根本不会打造长剧,它的台词浅显直白,和艺术毫无关联,只是以最原始的方式调动着观众的观剧热情……”
  “有许多人认为编剧林济很有才华,在我看来恰恰相反,《战神返乡》这部短剧只是他现实遭遇的直射,他想通过这部剧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剧中的许多情节,如‘天凉周破’、‘一个电话指挥千军万马’都是林济的个人yy,登不得大雅之堂。”
  “从林济对国影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林济皱着眉头读完了这位名编剧的专栏,一篇文章近三千字,有三分之一在批评《战神返乡》,剩下两千字都在批林济做人如何不行,创作水准如何不行,顺带宣传了一波国影的校庆。
  林济上网一搜索,这位编剧赫然是国影的优秀校友。
  对方成名很早,有不少年没写剧本了,现在主业就是在《编剧》《剧作家》这类杂志上写专栏发表见解,他也有自己的网络专栏,日常可以总结为一个字——喷。
  对方喷得酣畅淋漓,这篇文章直接上了微博热搜榜,有对方这位业内前辈带头,那些看不惯《战神返乡》的编剧们纷纷跳出来,不断挑着《战神返乡》的毛病。
  “编剧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创作不该只看收视率和播放量。”
  “放任《战神返乡》这样的剧本生存,我们只会制造一堆影像垃圾。”
  “《战神返乡》爆红,是编剧界的一场灾难。”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有人看不惯《战神返乡》数据太好了。
  《战神返乡》眼看着能做上百集的节奏,它播出后,先倒霉的是《青丝柔》和《一世安宁》,可电视台的收视率多少也受到了一些影响,电视台是不乐见优秀网剧的出炉的,《战神返乡》播放量连连爆增后,青蓝卫视的一家广告商转而去投了稻米视频。
  然而,这一群编剧的发言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社会责任、引导年轻人几顶帽子扣下来,稻米视频官博和剧迷的互动都不由小心了些。
  “这下林济都没话说了吧……”
  “没必要这么批《战神返乡》,一部短剧而已。”
  剧迷们本以为林济会暂时退缩,可就在诸位编剧发言过后,林济默默上线了。
  【在写《战神返乡》剧本的时候,我没考虑过播放量这个问题,它一不小心就爆了,怪我咯?】
  【接下来请既没有社会责任感也没有播放量的编剧发言@编剧秦磊磊 @编剧夏莫。】
  秦磊磊和夏莫正是《青丝柔》《一世安宁》两部剧的作者,两人混在一群编剧里对着林济指指点点,却被林济单独拖了出来。
  都是竞争对手了,装什么路人?
  第9章 一篇文章
  夏莫amp;秦磊磊:“…… ”
  不是,这人是不是有病?
  播放量烂这事他们再清楚不过了,有必要特意点出来吗?
  至于社会责任感,《青丝柔》和《一世安宁》……确实没有。
  不是,到底是什么毛病,非得从古偶里找社会责任感?去正剧里找不好吗?
  “我快被林济笑死了。”
  “狂暴小林,舌战群儒,来打啊,没在怕的。”
  “@编剧秦磊磊@编剧夏莫,听见没,我们林哥喊你俩说话呢!”
  秦磊磊和夏莫明知林济在挤兑两人,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别看两人口口声声社会责任感,只要剧有热度,他俩保证比林济还要猖狂。
  可惜《青丝柔》和《一世安宁》都是平台看好的项目,偏偏输给了一文不名的《战神返乡》。
  编剧终归要靠作品说话,作品数据不行,两人腰杆都挺不直。
  秦磊磊都聪明地选择了不出声,但两人俨然忘记了,林济是一个真正的复读机——从第二天开始,林济除了@肖诚和《五月初雪》的几位编剧外,也开始每天@秦磊磊和夏莫。
  “已加入小林记仇套餐。”
  “小林@肖诚的次数,比我读abandon的次数还要多。”
  “哈哈哈哈乐子人林编剧,戏外比戏内更热闹。”
  林济这一番回应让那位名编剧愤怒不已,在专栏上连写三篇批评林济的文章,措辞比第一篇还要严厉无数倍。
  “这周就是国影90周年校庆,我无意掀起骂战,只是身为校友,我只愿后辈编剧自尊自爱,牢记国影校训,不要在名利场中迷失自我。”
  这人骂起林济来毫不手软,收尾的时候来了这么一句,倒是把格调拉高了,在某些网友眼里,辱骂也成了对晚辈的“谆谆教诲”,反倒显出林济有些不依不饶了。
  “所以人家才能被国影邀请啊。”
  “个人觉得林济确实有些膨胀,《战神返乡》播放量是不错,但和经典两个字搭不上关系。”
  对于对方的这番“教诲”,林济许久没有回应。
  他的微博沉寂了一整天,这段时间,热搜榜上全是国影校庆的消息。
  国影建校九十年,为影视圈输送了大量一线演员和编剧,热搜榜上的明星多到网友们看不过来,也有数位知名度不低的编剧上了头条,其中就包括肖诚。
  那位名编剧特意和肖诚合了影,接受采访时夸赞他“不骄不躁”:“我们国影出来的编剧,就该有这样的气度和品质。”
  不管怎么说,能被邀请参加国影校庆是圈内地位的象征,肖诚能出现在这个场合,林济却不能,足以证明两人之间地位的差距。
  这天《悄悄恋着你》拍摄间隙,田尧和闻庆觑着林济脸色,刚被训了一通,林济表情却平平淡淡的,看不出一丝怒意。
  网友们没和林济接触过,以为他是那种一被激怒就火冒三丈的性格,林济在网上确实表现得挺狂妄,但现实中的林济性格比一般人更冷静,这让田尧觉得很割裂。
  至少《战神返乡》爆红,林济本人并不得意。
  《战神返乡》热度一天高过一天,作为编剧的林济也收到了不少邀约,和他现在的热度相比,《悄悄恋着你》给他的编剧费算不上高,但林济从未提过涨价的事。
  在编剧这一行,拍到一半要求涨价的例子并不少见。
  这一整天,林济都静悄悄地打着字,田尧翻了翻微博,肖诚在校庆上和不少名人合了影,也有不少国影毕业生特意去找他合影,田尧粗略翻了几张,就看到其中几条评论说,毕业生里好几位都是林济的同班同学。
  “林济和肖诚人品究竟如何,看到这里也能见分晓了。”
  “不是所有没素质都能叫直爽,谢谢。”
  “林济这是众叛亲离了吗?”
  别说林济这个当事人,田尧虽然没有亲历过肖诚甩锅给林济的现场,却也被这些冷嘲热讽的言论给气到了。
  他当过编剧,所以很明白这个圈子的运行规则。
  这个圈子并没有所谓的人好人坏,只有最赤裸裸的利益。
  不过田尧也清楚,国影校庆去的大佬们太多,就算只是为了让校庆平稳度过,国影方面也不会放任肖诚的黑料随意扩散。
  对方毕竟是受邀请的嘉宾。
  正要替林济说两句,田尧忽然被闻庆踢了一脚。
  一天的戏拍完收工,田尧在心里默念着倒计时——鉴于林济超高的效率和超高的剧本质量,《悄悄恋着你》的拍摄进度比田尧计划中快了许多。
  这不仅能节省时间,更重要的是,省钱。
  闻庆这一脚踢得田尧酝酿好的词没了,他不由哀怨地瞅了闻庆一眼,对方却拿过他手机,切换了界面,田尧一看,这是林济的微博主页。
  林济刚刚更新了一条博文,很长,标题却第一时间吸引了田尧的注意——《什么是编剧的创作导向》。
  闻庆道:“写得很好。”
  两人这会儿正在路上走着,田尧毫无形象地往路边一蹲,开始读林济这篇文章。
  才看到第一段,田尧就忍不住拍着大腿。
  那位名编剧把林济乱喷了一通,但在田尧看来,对方整整四篇长文,却不如林济一篇文章来得震撼。
  林济整篇文章没有离开“观众”这个词。
  观众所喜欢的,就算不是一些业内人士眼中的高雅艺术,就不配喜欢吗?
  为什么不挖掘观众所喜欢的题材,却将批判观众的品味放在第一位?
  艺术不只是阳春白雪,能够丰富观众的精神世界,本身就尽到了自身的社会责任。
  林济盘点了各类题材的出色作品,从黑白默片的年代到各国、各个年代为人们所喜欢的作品,科幻、喜剧、荒诞、恐怖、爱情……这些作品或曾遭受抨击,或一夜爆红,它们能够存在,本身就有长红的理由。
  林济阅片无数,自身又有足够的编剧经验,在理论上,他自认不输给任何人,他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上对作品的理解,不知不觉中越写越长。
  这几乎是他编剧生涯中对“好作品”的全部总结。
  他倒不是不能接受那位前辈编剧对自己的批判,可在林济看来,既然是檄文,就该写得慷慨激昂让人热血沸腾,而不是一段逻辑不足的文字,再加脱离编剧一线却自以为是的妄想。
  在这篇文章里,林济添加了自己作为编剧所经历的、所看到的现实。
  “一集五千块,可以买断一位编剧的心血。”
  “我们怀揣梦想进入这个行业,幻想着把自己扁平的文字变成立体的影像,没有人愿意制造活该被人嘲笑的垃圾。”
  林济已经脱离了一集五千块的范畴,《战神返乡》让他获得了足够多的利益,集数增加之后,稻米视频方面更加慷慨,可在打出这篇文章的时候,林济却想到了原主的遭遇,想到了那些并不在创作一线的人的高高在上。
  ……
  林济的日常并不是喷人,他的微博没有一篇长文,更没有所谓的专栏,他取了《什么是编剧的创作导向》这么大的文名,刚点进去的网友都有嘲笑他的想法,可读完他这篇文章之后,网友们却都说不出嘲笑的话了。
  林济这篇长文里没有提校训,没有对同行的谆谆教诲,却都是作为一线编剧最朴素的文字。
  这不是一篇读了叫人飘在空中的文章,却沉甸甸的,脚踏实地的,叫人重燃对于创作的热情。
  那位名编剧的专栏阅读量并不低,写出来的文章似乎也言之有物——前提是没有对比。
  同为编剧,在创作的逻辑性上,在对编剧这个行业的理解上,甚至行文的流畅上,都是林济更胜一筹。
  甚至不看作者名的话,林济的这篇更像出自一位经验丰富的老编剧之手,一字一句都写在了编剧们的心坎上。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