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7节
新集结起来的重骑,想要效前事,再度冲击,但在汉军阵前,又是绊马坑,又是钩锁,还要面对齐整的枪盾车阵,一排床子弩,连人带马,都能被射穿。
损失了两百多骑,耶律琮再不敢拿铁鹞子军这么冲了。辽军的攻势,在攻破汉军前寨后,真正得到遏制。
面对这种情况,耶律琮也没有退缩,再度集结步卒,扛盾推车出击,迫近汉阵,在弓箭的掩护下,还欲近战。因为兵力不足,甚至下令一部分辽卒下马,捡起汉军的盾牌等防御军械,跟着继续进攻。
当骑兵都需步战攻阵的时候,可见辽军被逼到了什么份儿上。而面对辽军这种完全不顾伤亡的打法,给汉军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即便是安审琦,也不由震惊,没有其他选择,率领将士,顽强抵抗。
战场就是一座血肉磨盘,继续吞噬着双方将士的性命。从拂晓战起开始,一直到正午时分,南口的喊杀声就没停过,辽军攻势虽猛,但在汉军有效的指挥与顽强作战下,死死地挡住了其进攻。
辽军直接投入到攻寨的将士,足有五万人次,给汉军造成重大杀伤的同时,自身的伤亡同样惨重。然而,被挡在前寨后营,再难寸进,就是无法突破汉军的防御,进攻其中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耶律琮却没有任何减缓攻势的意思,给各军下的都是死命令,不给汉军喘息之机,也不给自己松懈的机会。
一直到,另外一支庞大的辽军,得胜口出。事实上,得胜口距离南口并不远,辽军早已活动到位,做好了出击准备。
然而耶律屋质并没有急于出击,只是遣人注意着战况,一直到正午,方才下令突击。十里出头的距离,骑兵转瞬即至,当耶律屋质所率七万辽骑,从侧后奔袭至南口时,汉军从统帅到士卒,无不惊惧。
安审琦这才明白,居庸关出来的辽军,为何那般疯狂,真正的杀招,在得胜口。得悉其兵力规模,安审琦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大意。
如果说,对于辽军的主动出击,有所预料的话,那么,对其调动如此强大的力量来吃掉自己,却在意料之外。
随着耶律屋质的出击,南口汉军,也步入最危险的关头。
第234章 南口大战3
耶律屋质领军至,并没有直接发起进攻,就近观察了一番激战形势,同耶律琮取得联系后,方才采取行动。其留两万骑,配合东面的一万辽军对汉军右寨进行攻击,尔后率领剩下的五万骑,直袭后寨(南寨),捣堕甬道,呈现包抄态势。
原本,耶律琮所统帅的十三万辽军,带来的突袭强攻,已经给汉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当然,压力虽大,但在将帅的指挥下,是迎难而上,牢牢地顶住了。并且,因为占据守势,乃汉军所长,在激战中,军心士气都逐渐稳定下来。
前寨虽然打得辛苦,但其他诸寨营的将士,则抓紧时间休整,并远远不断地支援。如果仅凭耶律琮这支大军,想要吃掉南口汉军,即便占据了那么多的先手,也是很困难的。甚至于,见辽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安审琦在暗中调度人马,集中精锐,准备发起一波反击,正面击溃这支辽军。
然而,得胜口这七万辽军的突然赶到,给汉军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士气的打击,不说其他,就数目上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比汉营之中的正规军还多。
随着右寨及后寨皆起战火,前寨仍在激战,左寨外边,一万多辽骑仍在围剿那支河北边骑。一时之间,南口汉军四面皆敌,军心浮动,士气大跌倒。
按道理,凭着汉军的基本素质,有固寨坚守,纵使面对危局,也不至太过狼狈而怯战。但问题在于,对于此战,自上而下,心理准备不够充分,没有想到,辽军会悍然出击,胃口这么大,想一口吞掉他们,并且,直接以二十万之众,全力进攻,还很有层次。
不得不说,对于这一战,辽军准备更充分,汉军是被动应战,这与此前汉辽的交战,可以说是形势相换,攻守相易。
如今,辽军把杀手锏亮出来了,并直接以雷霆之势投入进攻,打算彻底歼灭南口汉军。在这种情况下,安审琦暗中酝酿的反击,直接胎死腹中。同时,安审琦也知道,真正需要拼命的时候,到来了。
为了应对辽军新一轮规模更大,气势更凶猛的进攻,安审琦先给各营寨将领下了一道命令,凝聚官兵,勿使慌走,依据地形地物,全力抗击,让各级军官,势必带头作战,维持军队战心。
同时,使人广告上下全军,说求援的使者早已派出,只要坚持到傍晚,援军必至。同时,鼓励各级将士英勇杀敌,说这是辽军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若能坚持到援军到来,大败辽军,天子必有重赏。
安审琦深切地明白,在这等危局之下,军心的维持,士气的维系,胜过一切。据寨固抗,还有生机,甚至反败为胜,如果军心士气散了,那可真是万劫不复了。
不管如何,刨除掉半日厮杀的伤亡,剩下的南口汉军,能战的军民,犹有近六万。只要保持着战斗意志,辽军想要轻松吃掉他们,也绝不容易。
而安审琦一番稳固人心的举措,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的,因为高度警备,是以士气有所跌落,但并没有陷入崩乱,在上下军官的统率下,动摇的军心甚至逐渐安稳了下来。
一般的士卒,或许没有那个认识,到上层的将领,以及百战老卒都清楚,成建制抵抗,或许还有坚持到援军到来的机会,一旦溃败,那就很可能只有任辽军追杀了。他们主要是步军,怎么都跑不过四条腿的,而很多军官,都是以此激励士心的。
为了鼓舞士气,安审琦命人把他的帅旗高高竖起,并亲自攘袂擂鼓,以示抵抗到底的决心。
当然,安审琦命人放出的话,也都是真的,求援的信使早已派出。事实上,在辽军大举出动来攻的时候,安审琦就派出了两支信骑,一支往牛栏山,一支往幽州。
不过,他的初衷,可不是求援,而请兵,歼灭这支辽军。十三万辽军精锐齐出,可谓天赐良机,如果大军汇聚,把他们给歼灭了,那么对辽国的重创,将更甚于当年的栾城之战。届时,基本可以宣告,本次北伐,大获全胜了,燕云诸州更可从容而复,如翻烙饼。
但是,在前寨激烈对抗拼杀的过程中,安审琦察觉到了某些不妙,再度遣人,飞马而去,这回是真的求援了。
两路援兵,牛栏山那边,是由高怀德率领的大汉骑兵主力,糅合铁骑、龙捷、燕骑及蕃骑,有两万三千余人马。而之所以驻在牛栏山,乃是为了居中侧应两支出击的汉军,而牛栏山,距离南口也就八十来里。
至于幽州,剩下的人马犹有七万之众,虽然有两万多人都是新征召的燕民,但仍能派出五万左右的机动部队。
因为陷入了被围攻的窘境,第三波求援的使者,安审琦没能派出,但有人帮他做了。正是驻扎在昌平城内,负责军需后勤的韩徽。
在北面战起的时候,整座县城都警惕起来了,韩徽亲自着甲佩刀,并派遣人去大营向安审琦请示。安审琦给的回复,是让他固守城池,保护城内的军需物资,勿为辽军所趁。
昌平城内,有一万五千余人,除了三千辅卒及河北州兵之外,剩下的都是民夫,这些人战斗能力是无法高看的。
但是,韩徽是个很有见识的人,对于辽军的大举出动,心中有所顾虑。当得知耶律屋质自得胜口领大军包抄南口的时候,他就知道,南口危险了。
没有任何犹豫,即遣信骑,分赴两地,告以危急情况。同时,韩徽在昌平城内,也没有停下,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措施。
一面遣勇士,打探南口的战况,一面把昌平城内的民夫也给集中起来,各给武器,编制成营。虽然战力难以保证,但这些人,在家乡的时候,每年也进行过一些训练,一万五千之众,关键时刻,或许也能起大作用。
且不提援军的进展,在耶律屋质领军,投入进攻后,即便上下将帅坚持抵抗不动摇,仍旧不免陷入危急的境地。
从交锋开始,辽军就没给汉军多少喘息的机会,鏖战至午后,汉军也已经十分疲惫了。最先挡不住的,是左寨外的骑兵对战,河北边骑不可谓不英勇,也是顽抗奋战,死死牵制了一万多辽骑,但终究寡不敌众,最终被杀散,只剩千余骑,一部分撤回汉寨,一部分则被赶到了昌平。
击溃碍事的汉骑之后,耶律琮再度调动兵力,往左寨增添了两万人,直接向左寨发起进攻。事实上,耶律琮与耶律屋质原本是打算攻三阙一的,西面左寨,就是留给汉军的“逃生”缺口。
然而,汉军没有一点撤退的迹象,察觉到其坚决的抵抗意志,耶律琮也不留力,干脆四面围攻,碾碎汉军。至此,直接参与到围攻汉寨的辽军,四面加起来,已达十三万,两倍于汉军。
没错,辽军还留了不少的后备兵力,尤其是最为精锐的皮室军,无他,为了防备汉军的援兵。对于这场围歼战,辽军各方面的准备,做得确实到位。
很快,南口的大战,进展到最激励、最残酷的阶段,秋风呼啸,杀气沸腾,汉辽将士的杀声,震荡山林,惊鸟走兽,上空的淡薄云层,都几乎被震散。
辽军的进攻,就贯彻着一个理念,不惜伤亡,汉军的营垒,似乎已不能让他们感到畏惧。辽军攻得疯狂,汉军也守得坚韧,在生死搏杀之中,理智、畏惧等等情绪,都被抛却,只剩下杀戮的本能。
最先顶不住的,却是南寨,在耶律屋质的督战下,被攻破了。南寨的汉军,主要是燕卒以及一些辅卒,再加上营内大部分的民壮,都安置在南寨。
在辽军精锐的进攻下,终告不支。于汉军而言,南寨的告破,比之前寨,更加危险,辽军汹涌而,汉军狼狈溃散。
对此,安审琦是有所准备的。前寨危急时,有刘廷翰、王殷站了出来,力挽狂澜。南寨的失陷,更加凶险,站出来的,乃是罗彦瓌。
在辽军破寨的第一时间,就带着顺安军迎了上去,慷慨迎击向死而战。而安审琦也效前事,亲自带着人,收拢南寨的溃卒,重新列阵,布置防御。而顺安军的血战,也激起了一部分燕军的血性。
南寨的失陷,也与燕军作战意志的不坚决有关。站出来的,是燕将高彦晖,彻底息了给燕王保存实力的心思,这种情况下,生死同命,汉军已经做到这种程度了,燕赵的慷慨悲歌之士,怎能不受感染。
高彦晖主动收拢溃卒及民壮,并且带着人重新投入战斗,接应苦苦在前支撑争取时间的罗彦瓌。为了阻止南寨辽军的兵锋,安审琦又放了一把火,一把大火,南寨之中的草料、木料很多,昌平转运至营中的粮食也多囤在其中。
是故,这场大火烧得很旺,汉辽双方,被烧死者众,不过,也确实起到了隔断辽军的作用。
眼见前寨危险,南寨告破,左右两寨虽然坚守,但石守信、董遵诲也陷入了苦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安审琦再度下令,放弃外围营寨,全军向中军靠拢,收缩兵力以守。
这也是无奈之下的做法,在辽军的进攻下,也无力维持偌大营盘的防守,收缩是必须的选择。同样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攻防双方之间,近战的厮杀更激烈了。
剩下的汉军,逐渐被压缩在围绕着中军,一小片方圆三四里的区域内。
南口汉军,真危矣!
第235章 南口大战4
南口汉军在苦苦抵挡辽军重兵围攻之时,他们所期待的援济之师,支援的脚步却并不快。高怀德距南口八十里,幽州南口也不足百里,南口有战事的消息,实则是早早地便通报至两处了。
当然,动作迟缓自有缘由的。信骑倍道疾行,高怀德那边,还未到巳初,就收到了安审琦聚歼出击辽军的军报。
不过,高怀德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出兵。他率骑兵居中,支持两路大军,保障周边畅通,但是有所侧重的,二十三日,也是慕容延钊军正式对檀州发动进攻的时间。
在此前的御前会议上,定下的作战基本方针,就是东攻西守。是以,在檀州方向汉军有大动作的情况下,南口又生佗变,高怀德这心里,难免迟疑,不敢自专。
不过,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怀德便对于情况有了基本的判断,并做出反应。没有直接发兵,而是派遣手下的心腹军官,急奔幽州,向皇帝刘承祐汇报请示此事。
但与此同时,高怀德将牛栏山的骑兵集结起来,做好了令到出击的准备。虽然不敢自专,但高怀德心里当然是偏向出击南口的,毕竟十几万辽军不是股小力量,南口汉军未必能从容应对,而檀州那边,慕容延钊十几万人马,区区四万守军,哪里需要他掠阵。
另一方面,对于安审琦提出的,聚歼辽军的想法,高怀德本身也是很心动。北伐以来,可还没有十几万辽军的集体出动的情况,而其主动出击的举动,再高怀德看来,就是战机。
虽然心动,但高怀德“保守”的选择,使得援军抵达南口的时间,足足耽误了近两个时辰。
幽州距离稍微远些,是以驻陛城中的汉帝收到南口消息的时间,还要晚一些。对于安审琦的报告,天子刘承祐只有一个反应,惊奇,意外。
彼时,刘承祐正一意关心着檀州的情况,毕竟那是主攻方向,并且慕容延钊提前汇报过,二十三日发起总攻。
然而,檀州的情况还没有个结果,南口这边出状况了。但是,对于南口传来的消息,刘承祐表现出了十分的重视,不为其他,就为那主动出击的十几万辽军。
不过,也没有闻之即动,立刻下令,幽州军马,火速北上南口。军国大事,哪里是这么草率的,一听消息,不辨真假,直接动作,实不可取。
刘承祐是召集随驾的文武,君臣一干人等,一起听取信使的汇报,并且仔细盘问细节。待基本搞清南口的情形后,再与文武商议此事。
和皇帝的态度差不多,柴荣对此也表示出了异常的关心,关心之中尚带几许警惕。而赵匡胤,则直接提出,辽军如此异动,必有所谋,突然袭击,实际情况只怕不如安审琦想象中的乐观,务必重视。
而对于发兵的提议,柴荣与赵匡胤也都表示赞同,毕竟以南口的汉军兵力,想要应付大举出动的辽军,怕也没有那么容易。燕王赵匡赞也支持此议,有这三者背书,其他的人,更没什么反对的余地。
只是在发兵的数量上,有了一定的争执。留守幽州的汉军,以龙栖军、铁骑军一部、大内军、燕军为主力,兼以一部分地方兵与大量的幽冀民夫。
刘承祐的意思,除了大内军及一部分辅卒民夫之外,剩下的近五万步骑,全部交给柴荣以及赵匡胤,让他们领军前往南口。
对此,几名随驾的大臣,群起表示反对,理由很明确,如果这样,保卫皇帝的军队就少了,风险太大,如果皇帝有所差池,即便把南口的辽军全部歼灭了,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毕竟是一番忠言,也是为自己考虑,虽然不孚心意,但刘承祐还是表现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态度,并把自己的考虑也说与众臣听。
刘承祐的考虑也很简单,十几万辽军大举冲动,此前没有过于明显的征兆,显然有备而来。就算幽州五万步骑北上,在兵力上也没有绝对的优势,想要击败乃至歼灭他们,并不容易。如有不测之事,南口的汉军甚至会遭遇危机,这是要极力避免的。
刘承祐唯恐派的兵力少了,又怎会为了考虑自己的安危,而枉顾南口的军情。至于他的安全问题,有坚城依靠,又有大内军及燕民护卫,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而南口的汉军,事关整个北伐大业,不能出现任何差池。说到激动处,刘承祐甚至直接表示,如果害怕他的安危,那他就亲自提兵北上,有大军护卫,自可安全。
刘承祐最后这么一表态,随驾的大臣们急了,再不敢有异议。避免皇帝亲临前线,是他们这些人极力想要促成的,再加上南口情况不明,刘承祐又形容得那般紧要。皇帝是个说得出做得出的人,也担心他真的亲自带兵去,是以再不敢赘言。
如此,发兵与出兵规模之事,终于定下。兵争大事,容不得怠慢,柴荣则与赵匡胤赶忙下去,从速调动御营诸军,准备出征事宜。
当然,高怀德那边,刘承祐也考虑到了,即遣飞骑传诏,让他出兵西进,配合安审琦大军作战。而决议不足半个时辰,高怀德的信使也到了,对其所请,刘承祐难得地有些发脾气。
他已经给高怀德一定的自主权,让他配合两路大军作战,这点决断力都没有,还有专门来请示他?当然,又实在不好过于苛责,毕竟,这也是大舅哥敬畏他刘皇帝权威的体现。
刘承祐亲自交代高怀德的使者,火速返回,再加了一条谕示。辽军大举出动,其事有异,西进作战,务必当心,凡遇敌情,可临机决断,不必复请。
幽州的御营军队,仍以步卒为主,是以发兵北上,即便带着紧急性,需要准备的事务,仍旧很多。不过在柴荣与赵匡胤的统筹调度下,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的。
而幽州兵马未发,安审琦的第二道军报到了,这一回,直接求援。如此,也让汉帝君臣意识到了,事情果然有变,南口的局面不容乐观。
于是,在刘承祐的敦促下,援济之师的准备工作,立刻加快了。到正午过后,五万汉军步骑,满装齐备,在柴荣与赵匡胤的率领下,离开幽州,向南口进军。
而此番,留驻在幽州城中剩下的五千燕军,也被派出去了,到此为止,幽州城再无原燕军的一兵一卒。燕王赵匡赞却被留下了,刘承祐给他的任务,负责燕民的调配,协助城防。
在发兵过后的半个多时辰,刘承祐终于收到了来自韩徽的示警,也得知了南口最新的情况。这才明白,安审琦大军的情况,已经不是“不容乐观”四个字就能形容的了。
北伐以来,头一次,刘承祐感到了忧虑、紧张、不安。差点忍不住抽自己一嘴巴的冲动,这是一语成谶了,就如他所说的那般,南口的汉军,事关整个北伐大业,如果真的出现了差池,那等于此前的战果,都吐了出去,甚至难以弥补。
并且,如果安审琦大军出了问题,就不是一场败仗抑或损失一些兵马那么简单了,造成的后果与影响将难以估量。想要收燕云,必将成为泡影,而为了此次北伐,大汉付出代价,必然成为一颗苦果,严重些,引起国家的动荡也不是不可能。
正因为深悉其严重的后果,对于南口的战事,刘承祐是忧心忡忡,坐立难安。冷静下来,思及辽军此次的大举反击,刘承祐不得不承认,自己似乎轻敌了,对居庸关方向的用兵,显得托大了。不知觉间的得意忘形,竟然引发了如此险恶局面。
心中过于担忧,急欲倾吐,刘承祐把负责宿卫的安守忠叫来谈话,问他:“你父亲在南口,受数倍于己的敌军围攻,形势危如累卵,有覆灭之忧,可想领兵,北上支援?”
得知南口的军情,安守忠心中岂能无忧。但是,侍候在皇帝身边已经很多年了,对其脾性也有所了解,刘承祐一张口,安守忠就明白了,天子这是心忧前方险情,想动身北上。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损失了两百多骑,耶律琮再不敢拿铁鹞子军这么冲了。辽军的攻势,在攻破汉军前寨后,真正得到遏制。
面对这种情况,耶律琮也没有退缩,再度集结步卒,扛盾推车出击,迫近汉阵,在弓箭的掩护下,还欲近战。因为兵力不足,甚至下令一部分辽卒下马,捡起汉军的盾牌等防御军械,跟着继续进攻。
当骑兵都需步战攻阵的时候,可见辽军被逼到了什么份儿上。而面对辽军这种完全不顾伤亡的打法,给汉军造成的压力,也是巨大的。即便是安审琦,也不由震惊,没有其他选择,率领将士,顽强抵抗。
战场就是一座血肉磨盘,继续吞噬着双方将士的性命。从拂晓战起开始,一直到正午时分,南口的喊杀声就没停过,辽军攻势虽猛,但在汉军有效的指挥与顽强作战下,死死地挡住了其进攻。
辽军直接投入到攻寨的将士,足有五万人次,给汉军造成重大杀伤的同时,自身的伤亡同样惨重。然而,被挡在前寨后营,再难寸进,就是无法突破汉军的防御,进攻其中军。
在这样的情况下,耶律琮却没有任何减缓攻势的意思,给各军下的都是死命令,不给汉军喘息之机,也不给自己松懈的机会。
一直到,另外一支庞大的辽军,得胜口出。事实上,得胜口距离南口并不远,辽军早已活动到位,做好了出击准备。
然而耶律屋质并没有急于出击,只是遣人注意着战况,一直到正午,方才下令突击。十里出头的距离,骑兵转瞬即至,当耶律屋质所率七万辽骑,从侧后奔袭至南口时,汉军从统帅到士卒,无不惊惧。
安审琦这才明白,居庸关出来的辽军,为何那般疯狂,真正的杀招,在得胜口。得悉其兵力规模,安审琦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还是大意。
如果说,对于辽军的主动出击,有所预料的话,那么,对其调动如此强大的力量来吃掉自己,却在意料之外。
随着耶律屋质的出击,南口汉军,也步入最危险的关头。
第234章 南口大战3
耶律屋质领军至,并没有直接发起进攻,就近观察了一番激战形势,同耶律琮取得联系后,方才采取行动。其留两万骑,配合东面的一万辽军对汉军右寨进行攻击,尔后率领剩下的五万骑,直袭后寨(南寨),捣堕甬道,呈现包抄态势。
原本,耶律琮所统帅的十三万辽军,带来的突袭强攻,已经给汉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当然,压力虽大,但在将帅的指挥下,是迎难而上,牢牢地顶住了。并且,因为占据守势,乃汉军所长,在激战中,军心士气都逐渐稳定下来。
前寨虽然打得辛苦,但其他诸寨营的将士,则抓紧时间休整,并远远不断地支援。如果仅凭耶律琮这支大军,想要吃掉南口汉军,即便占据了那么多的先手,也是很困难的。甚至于,见辽军久攻不下,死伤惨重,安审琦在暗中调度人马,集中精锐,准备发起一波反击,正面击溃这支辽军。
然而,得胜口这七万辽军的突然赶到,给汉军造成的打击是巨大的,尤其是士气的打击,不说其他,就数目上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比汉营之中的正规军还多。
随着右寨及后寨皆起战火,前寨仍在激战,左寨外边,一万多辽骑仍在围剿那支河北边骑。一时之间,南口汉军四面皆敌,军心浮动,士气大跌倒。
按道理,凭着汉军的基本素质,有固寨坚守,纵使面对危局,也不至太过狼狈而怯战。但问题在于,对于此战,自上而下,心理准备不够充分,没有想到,辽军会悍然出击,胃口这么大,想一口吞掉他们,并且,直接以二十万之众,全力进攻,还很有层次。
不得不说,对于这一战,辽军准备更充分,汉军是被动应战,这与此前汉辽的交战,可以说是形势相换,攻守相易。
如今,辽军把杀手锏亮出来了,并直接以雷霆之势投入进攻,打算彻底歼灭南口汉军。在这种情况下,安审琦暗中酝酿的反击,直接胎死腹中。同时,安审琦也知道,真正需要拼命的时候,到来了。
为了应对辽军新一轮规模更大,气势更凶猛的进攻,安审琦先给各营寨将领下了一道命令,凝聚官兵,勿使慌走,依据地形地物,全力抗击,让各级军官,势必带头作战,维持军队战心。
同时,使人广告上下全军,说求援的使者早已派出,只要坚持到傍晚,援军必至。同时,鼓励各级将士英勇杀敌,说这是辽军给他们建功立业的机会,若能坚持到援军到来,大败辽军,天子必有重赏。
安审琦深切地明白,在这等危局之下,军心的维持,士气的维系,胜过一切。据寨固抗,还有生机,甚至反败为胜,如果军心士气散了,那可真是万劫不复了。
不管如何,刨除掉半日厮杀的伤亡,剩下的南口汉军,能战的军民,犹有近六万。只要保持着战斗意志,辽军想要轻松吃掉他们,也绝不容易。
而安审琦一番稳固人心的举措,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的,因为高度警备,是以士气有所跌落,但并没有陷入崩乱,在上下军官的统率下,动摇的军心甚至逐渐安稳了下来。
一般的士卒,或许没有那个认识,到上层的将领,以及百战老卒都清楚,成建制抵抗,或许还有坚持到援军到来的机会,一旦溃败,那就很可能只有任辽军追杀了。他们主要是步军,怎么都跑不过四条腿的,而很多军官,都是以此激励士心的。
为了鼓舞士气,安审琦命人把他的帅旗高高竖起,并亲自攘袂擂鼓,以示抵抗到底的决心。
当然,安审琦命人放出的话,也都是真的,求援的信使早已派出。事实上,在辽军大举出动来攻的时候,安审琦就派出了两支信骑,一支往牛栏山,一支往幽州。
不过,他的初衷,可不是求援,而请兵,歼灭这支辽军。十三万辽军精锐齐出,可谓天赐良机,如果大军汇聚,把他们给歼灭了,那么对辽国的重创,将更甚于当年的栾城之战。届时,基本可以宣告,本次北伐,大获全胜了,燕云诸州更可从容而复,如翻烙饼。
但是,在前寨激烈对抗拼杀的过程中,安审琦察觉到了某些不妙,再度遣人,飞马而去,这回是真的求援了。
两路援兵,牛栏山那边,是由高怀德率领的大汉骑兵主力,糅合铁骑、龙捷、燕骑及蕃骑,有两万三千余人马。而之所以驻在牛栏山,乃是为了居中侧应两支出击的汉军,而牛栏山,距离南口也就八十来里。
至于幽州,剩下的人马犹有七万之众,虽然有两万多人都是新征召的燕民,但仍能派出五万左右的机动部队。
因为陷入了被围攻的窘境,第三波求援的使者,安审琦没能派出,但有人帮他做了。正是驻扎在昌平城内,负责军需后勤的韩徽。
在北面战起的时候,整座县城都警惕起来了,韩徽亲自着甲佩刀,并派遣人去大营向安审琦请示。安审琦给的回复,是让他固守城池,保护城内的军需物资,勿为辽军所趁。
昌平城内,有一万五千余人,除了三千辅卒及河北州兵之外,剩下的都是民夫,这些人战斗能力是无法高看的。
但是,韩徽是个很有见识的人,对于辽军的大举出动,心中有所顾虑。当得知耶律屋质自得胜口领大军包抄南口的时候,他就知道,南口危险了。
没有任何犹豫,即遣信骑,分赴两地,告以危急情况。同时,韩徽在昌平城内,也没有停下,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措施。
一面遣勇士,打探南口的战况,一面把昌平城内的民夫也给集中起来,各给武器,编制成营。虽然战力难以保证,但这些人,在家乡的时候,每年也进行过一些训练,一万五千之众,关键时刻,或许也能起大作用。
且不提援军的进展,在耶律屋质领军,投入进攻后,即便上下将帅坚持抵抗不动摇,仍旧不免陷入危急的境地。
从交锋开始,辽军就没给汉军多少喘息的机会,鏖战至午后,汉军也已经十分疲惫了。最先挡不住的,是左寨外的骑兵对战,河北边骑不可谓不英勇,也是顽抗奋战,死死牵制了一万多辽骑,但终究寡不敌众,最终被杀散,只剩千余骑,一部分撤回汉寨,一部分则被赶到了昌平。
击溃碍事的汉骑之后,耶律琮再度调动兵力,往左寨增添了两万人,直接向左寨发起进攻。事实上,耶律琮与耶律屋质原本是打算攻三阙一的,西面左寨,就是留给汉军的“逃生”缺口。
然而,汉军没有一点撤退的迹象,察觉到其坚决的抵抗意志,耶律琮也不留力,干脆四面围攻,碾碎汉军。至此,直接参与到围攻汉寨的辽军,四面加起来,已达十三万,两倍于汉军。
没错,辽军还留了不少的后备兵力,尤其是最为精锐的皮室军,无他,为了防备汉军的援兵。对于这场围歼战,辽军各方面的准备,做得确实到位。
很快,南口的大战,进展到最激励、最残酷的阶段,秋风呼啸,杀气沸腾,汉辽将士的杀声,震荡山林,惊鸟走兽,上空的淡薄云层,都几乎被震散。
辽军的进攻,就贯彻着一个理念,不惜伤亡,汉军的营垒,似乎已不能让他们感到畏惧。辽军攻得疯狂,汉军也守得坚韧,在生死搏杀之中,理智、畏惧等等情绪,都被抛却,只剩下杀戮的本能。
最先顶不住的,却是南寨,在耶律屋质的督战下,被攻破了。南寨的汉军,主要是燕卒以及一些辅卒,再加上营内大部分的民壮,都安置在南寨。
在辽军精锐的进攻下,终告不支。于汉军而言,南寨的告破,比之前寨,更加危险,辽军汹涌而,汉军狼狈溃散。
对此,安审琦是有所准备的。前寨危急时,有刘廷翰、王殷站了出来,力挽狂澜。南寨的失陷,更加凶险,站出来的,乃是罗彦瓌。
在辽军破寨的第一时间,就带着顺安军迎了上去,慷慨迎击向死而战。而安审琦也效前事,亲自带着人,收拢南寨的溃卒,重新列阵,布置防御。而顺安军的血战,也激起了一部分燕军的血性。
南寨的失陷,也与燕军作战意志的不坚决有关。站出来的,是燕将高彦晖,彻底息了给燕王保存实力的心思,这种情况下,生死同命,汉军已经做到这种程度了,燕赵的慷慨悲歌之士,怎能不受感染。
高彦晖主动收拢溃卒及民壮,并且带着人重新投入战斗,接应苦苦在前支撑争取时间的罗彦瓌。为了阻止南寨辽军的兵锋,安审琦又放了一把火,一把大火,南寨之中的草料、木料很多,昌平转运至营中的粮食也多囤在其中。
是故,这场大火烧得很旺,汉辽双方,被烧死者众,不过,也确实起到了隔断辽军的作用。
眼见前寨危险,南寨告破,左右两寨虽然坚守,但石守信、董遵诲也陷入了苦战。在这样的形势下,安审琦再度下令,放弃外围营寨,全军向中军靠拢,收缩兵力以守。
这也是无奈之下的做法,在辽军的进攻下,也无力维持偌大营盘的防守,收缩是必须的选择。同样的,造成的结果就是,攻防双方之间,近战的厮杀更激烈了。
剩下的汉军,逐渐被压缩在围绕着中军,一小片方圆三四里的区域内。
南口汉军,真危矣!
第235章 南口大战4
南口汉军在苦苦抵挡辽军重兵围攻之时,他们所期待的援济之师,支援的脚步却并不快。高怀德距南口八十里,幽州南口也不足百里,南口有战事的消息,实则是早早地便通报至两处了。
当然,动作迟缓自有缘由的。信骑倍道疾行,高怀德那边,还未到巳初,就收到了安审琦聚歼出击辽军的军报。
不过,高怀德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出兵。他率骑兵居中,支持两路大军,保障周边畅通,但是有所侧重的,二十三日,也是慕容延钊军正式对檀州发动进攻的时间。
在此前的御前会议上,定下的作战基本方针,就是东攻西守。是以,在檀州方向汉军有大动作的情况下,南口又生佗变,高怀德这心里,难免迟疑,不敢自专。
不过,在极短的时间内,高怀德便对于情况有了基本的判断,并做出反应。没有直接发兵,而是派遣手下的心腹军官,急奔幽州,向皇帝刘承祐汇报请示此事。
但与此同时,高怀德将牛栏山的骑兵集结起来,做好了令到出击的准备。虽然不敢自专,但高怀德心里当然是偏向出击南口的,毕竟十几万辽军不是股小力量,南口汉军未必能从容应对,而檀州那边,慕容延钊十几万人马,区区四万守军,哪里需要他掠阵。
另一方面,对于安审琦提出的,聚歼辽军的想法,高怀德本身也是很心动。北伐以来,可还没有十几万辽军的集体出动的情况,而其主动出击的举动,再高怀德看来,就是战机。
虽然心动,但高怀德“保守”的选择,使得援军抵达南口的时间,足足耽误了近两个时辰。
幽州距离稍微远些,是以驻陛城中的汉帝收到南口消息的时间,还要晚一些。对于安审琦的报告,天子刘承祐只有一个反应,惊奇,意外。
彼时,刘承祐正一意关心着檀州的情况,毕竟那是主攻方向,并且慕容延钊提前汇报过,二十三日发起总攻。
然而,檀州的情况还没有个结果,南口这边出状况了。但是,对于南口传来的消息,刘承祐表现出了十分的重视,不为其他,就为那主动出击的十几万辽军。
不过,也没有闻之即动,立刻下令,幽州军马,火速北上南口。军国大事,哪里是这么草率的,一听消息,不辨真假,直接动作,实不可取。
刘承祐是召集随驾的文武,君臣一干人等,一起听取信使的汇报,并且仔细盘问细节。待基本搞清南口的情形后,再与文武商议此事。
和皇帝的态度差不多,柴荣对此也表示出了异常的关心,关心之中尚带几许警惕。而赵匡胤,则直接提出,辽军如此异动,必有所谋,突然袭击,实际情况只怕不如安审琦想象中的乐观,务必重视。
而对于发兵的提议,柴荣与赵匡胤也都表示赞同,毕竟以南口的汉军兵力,想要应付大举出动的辽军,怕也没有那么容易。燕王赵匡赞也支持此议,有这三者背书,其他的人,更没什么反对的余地。
只是在发兵的数量上,有了一定的争执。留守幽州的汉军,以龙栖军、铁骑军一部、大内军、燕军为主力,兼以一部分地方兵与大量的幽冀民夫。
刘承祐的意思,除了大内军及一部分辅卒民夫之外,剩下的近五万步骑,全部交给柴荣以及赵匡胤,让他们领军前往南口。
对此,几名随驾的大臣,群起表示反对,理由很明确,如果这样,保卫皇帝的军队就少了,风险太大,如果皇帝有所差池,即便把南口的辽军全部歼灭了,那也是没有意义的。
毕竟是一番忠言,也是为自己考虑,虽然不孚心意,但刘承祐还是表现出一副虚心纳谏的态度,并把自己的考虑也说与众臣听。
刘承祐的考虑也很简单,十几万辽军大举冲动,此前没有过于明显的征兆,显然有备而来。就算幽州五万步骑北上,在兵力上也没有绝对的优势,想要击败乃至歼灭他们,并不容易。如有不测之事,南口的汉军甚至会遭遇危机,这是要极力避免的。
刘承祐唯恐派的兵力少了,又怎会为了考虑自己的安危,而枉顾南口的军情。至于他的安全问题,有坚城依靠,又有大内军及燕民护卫,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而南口的汉军,事关整个北伐大业,不能出现任何差池。说到激动处,刘承祐甚至直接表示,如果害怕他的安危,那他就亲自提兵北上,有大军护卫,自可安全。
刘承祐最后这么一表态,随驾的大臣们急了,再不敢有异议。避免皇帝亲临前线,是他们这些人极力想要促成的,再加上南口情况不明,刘承祐又形容得那般紧要。皇帝是个说得出做得出的人,也担心他真的亲自带兵去,是以再不敢赘言。
如此,发兵与出兵规模之事,终于定下。兵争大事,容不得怠慢,柴荣则与赵匡胤赶忙下去,从速调动御营诸军,准备出征事宜。
当然,高怀德那边,刘承祐也考虑到了,即遣飞骑传诏,让他出兵西进,配合安审琦大军作战。而决议不足半个时辰,高怀德的信使也到了,对其所请,刘承祐难得地有些发脾气。
他已经给高怀德一定的自主权,让他配合两路大军作战,这点决断力都没有,还有专门来请示他?当然,又实在不好过于苛责,毕竟,这也是大舅哥敬畏他刘皇帝权威的体现。
刘承祐亲自交代高怀德的使者,火速返回,再加了一条谕示。辽军大举出动,其事有异,西进作战,务必当心,凡遇敌情,可临机决断,不必复请。
幽州的御营军队,仍以步卒为主,是以发兵北上,即便带着紧急性,需要准备的事务,仍旧很多。不过在柴荣与赵匡胤的统筹调度下,一切都显得有条不紊的。
而幽州兵马未发,安审琦的第二道军报到了,这一回,直接求援。如此,也让汉帝君臣意识到了,事情果然有变,南口的局面不容乐观。
于是,在刘承祐的敦促下,援济之师的准备工作,立刻加快了。到正午过后,五万汉军步骑,满装齐备,在柴荣与赵匡胤的率领下,离开幽州,向南口进军。
而此番,留驻在幽州城中剩下的五千燕军,也被派出去了,到此为止,幽州城再无原燕军的一兵一卒。燕王赵匡赞却被留下了,刘承祐给他的任务,负责燕民的调配,协助城防。
在发兵过后的半个多时辰,刘承祐终于收到了来自韩徽的示警,也得知了南口最新的情况。这才明白,安审琦大军的情况,已经不是“不容乐观”四个字就能形容的了。
北伐以来,头一次,刘承祐感到了忧虑、紧张、不安。差点忍不住抽自己一嘴巴的冲动,这是一语成谶了,就如他所说的那般,南口的汉军,事关整个北伐大业,如果真的出现了差池,那等于此前的战果,都吐了出去,甚至难以弥补。
并且,如果安审琦大军出了问题,就不是一场败仗抑或损失一些兵马那么简单了,造成的后果与影响将难以估量。想要收燕云,必将成为泡影,而为了此次北伐,大汉付出代价,必然成为一颗苦果,严重些,引起国家的动荡也不是不可能。
正因为深悉其严重的后果,对于南口的战事,刘承祐是忧心忡忡,坐立难安。冷静下来,思及辽军此次的大举反击,刘承祐不得不承认,自己似乎轻敌了,对居庸关方向的用兵,显得托大了。不知觉间的得意忘形,竟然引发了如此险恶局面。
心中过于担忧,急欲倾吐,刘承祐把负责宿卫的安守忠叫来谈话,问他:“你父亲在南口,受数倍于己的敌军围攻,形势危如累卵,有覆灭之忧,可想领兵,北上支援?”
得知南口的军情,安守忠心中岂能无忧。但是,侍候在皇帝身边已经很多年了,对其脾性也有所了解,刘承祐一张口,安守忠就明白了,天子这是心忧前方险情,想动身北上。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