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节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当然,短时间内,刘承祐还是不打算将那二老召回朝廷的,时机不到。不过也不用等太久,南方一平定,他们就可以受邀参与统一的庆功宴了。
  刘承祐的脑海中,已经浮现出这样一个场景:恢弘壮丽的崇元殿内,功臣满座,礼乐齐鸣,他刘皇帝则站在杨邠那老朽面前,一手持杯,一手指着一统的江山,平静的问他:朕这个皇帝,做得如何?
  ……
  “潞州所奏,调发民力,开凿太行道,你觉得如何?”崇政殿内,刘承祐如常与太子刘旸交流着。
  “通达馈运,加强河东、河北两地的联系与交流,也是遵从爹爹开通道路的政策,儿以为可以批准!”想了想,刘旸答道。
  常年以来,由刘承祐主导的大汉朝廷,对于道路交通的改善,格外重视,不只有利于军事、财税的输送,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繁荣。
  因为国家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开封,在黄汴流域,再加上水患因素,朝廷大部分的人物力,实则都投入在水路改善、河渠疏浚上。
  不过,在陆路上,也不可能完全忽视,只是由朝廷直接主导比较少,大部分是让地方官府作为,而中枢起审批、监督作用。虽然比较零散,但常年的累积下来,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比如太行道,自北向南,十多年来,大大小小的开路工程,也有五十三个,这还是在工部有记录的,那些小打小闹,动用人物力少的,则更多了。
  而横断东西的太行山间,那一条条山道,就仿佛一条条血管,被开拓疏通,成为连接河东、河北的命脉。到乾祐十三年,朝廷已开始使用火药进行开山了。
  一直以来,军器监都有在火药的研发改进上下功夫,但是,皇帝只能提供一个指导性意见,或者说叫命令,让他们想办法提高火药的性能与威力。而在实际的研究上,根本一点忙都帮不上,皇帝最大的作用,就是用行政命令鞭策,用荣禄鼓励。
  在此前的战争中,汉军没有大量使用火药武器,原因也很简单,技术不算成熟,爆炸威力不够,如果仅利用其燃烧能力,还不如火油弹,那威力可大多了,也好用多了。
  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专项研究,总归是出成果了,已然可以用来进行开山开矿了,就开山而言,虽然威力仍旧不算大,但比起人力而言则确实有了革命性的进步。
  回到开路的话题,此番潞州上奏,是准备来一场大的,仅计划征发的民力,就有上万人,打算在原有山道的基础上,继续拓宽、拓平,彻底交通东西。同时,因为对火药的有限制使用,也向朝廷请求火药支援,并希望能够协调东麓的相州能够也从东面展开工程,毕竟是涉及两地的。
  也是项目比较大,此事才会呈到刘承祐面前。潞州知府,名叫全师雄,就是原蜀臣,因为在平蜀的过程中表现良好,立下的不小功劳,在举家迁到中原后,官运还不错,已知一州府。
  “既然你觉得可以,此事就由你回文安排吧!”看着太子,刘承祐吩咐道。
  “是!”
  对此,刘旸意外之余,也不禁倍感压力。他已经感觉到了,皇帝老子有意识地在下放一些权力给他,但是,不知为何,心中压力更多过欣喜,他的顾虑在于事情如果办不好,不好交代。借机把握权力,刘旸一没那个想法,二没那个胆子。
  “另外,记得警示道州衙门,务必体恤百姓,钱粮用足,国家每有大工,也是最容易的引发民怨之时,这点务必要警醒!”刘承祐又提醒道:“尤其是相州府,那里人力本就不足,更需爱护!”
  大部分时候,对于民力,刘承祐还是十分爱护的。在常年的战争、工程中,该用的时候,是往大了用,但其后,刘承祐都会选择停下脚步,让大汉的军民百姓喘口气。就如北伐之后的休养生息一般,为政做事,始终有个度,心里有根底线,绝不轻易越过,刘皇帝可太清楚滥用民力的后果了。
  至于相州,原本有一段时间曾更名彰德府,来源于彰德军,后来又改了回来,并且把原属于磁州的一半州县人口划归相州辖下。原因嘛,还在于当初的安阳一场屠杀,对其人口打击过于严重,彼时,相州境内大部分的士民都集中在安阳避难,结果被一窝端,义军加上民众,被契丹杀了约十万人。
  当时的惨重损失,刘承祐如今也记忆犹新,毕竟当初他可以说隔岸观火,眼睁睁地等着惨剧发生。其后的十多年间,相州一直没有得到像样的恢复发展,毕竟,要发展,首先得有人。
  后来,等吕胤上任后,在其治理下,政治、经济、民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但仍无法摆脱人口重创的后遗症。直到,朝廷把磁州给拆置,这才补充了一部分人口。
  刘承祐的这种感慨,刘旸是很难感同身受的,抬眼见他恭敬地候着,刘承祐不由摆了摆手,说:“你去吧!”
  “儿告退!”刘旸有种松了口气的感觉,躬身一礼,缓缓退去。
  看着刘旸的身影,刘承祐不由陷入了思考,他的这个太子,总体而言还是很满意的,人不是那么天才,但也够勤学,也有随驾出巡的经历。但如今,刘承祐觉得,还是有些缺少历练,毕竟当上太子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处在深宫,靠奏章治国,是刘承祐所不希望的。
  该想个什么办法继续锻炼太子呢?给他一个县,让他去治理?简直烂大街的套路!
  在刘承祐考虑期间,内侍来报,武德使李崇矩求见。李崇矩此来,显然是要事通禀,并且直接引得刘承祐皱眉不已:“陛下,南方传来消息,泉州内乱!”
  “怎么回事?”刘承祐表情微拧。
  如今的他,就想着天下无事,好让大汉顺顺利利地开展平南战争,实现统一天下的大业。然而,总有各种各样的事况前来刺激他的神经。哪怕,并不怎么妨碍大局的平海军。
  李崇矩也不啰嗦,干脆简练地把收到的情报说来:“陛下,本月五日,泉州牙将陈洪进,伙同亲信,诬节度使留绍鎡谋附李氏,将之囚禁,另推副使张汉思为留后。”
  “没曾想,倒让一个陈洪进钻了空子!”迅速从此消息中冷静下来,刘承祐嘴角微微扯动了一下。
  “如果朕所料不错,泉州关于此次变故的奏章,用不了多久,也将送抵东京了吧!”刘承祐这么说道。
  “应当如此,不管泉州如何变故,对朝廷,绝不敢有二心!”李崇矩应道。
  “说说陈洪进的情况!”考虑了一阵,刘承祐问。
  李崇矩:“陈洪进,字济川,泉州人,少贫寒,好读书,习兵法,怀大志,颇具勇气,闻名乡里。年长从军,因功升为军校,王闽灭亡后,留氏兄弟趁机格局泉漳,此人追随留从效,大力襄助,颇受留从效赏识,甚为倚重……”
  听完李崇矩的介绍,刘承祐却是忍不住感慨道:“如此说起来,这陈洪进也是一个人物了!抓住机会,趁势而起,枭雄之姿啊!”
  “只是!”说着,刘承祐的语气却不禁冷了下来:“既负旧恩,又欺幼主,无视朝廷,似这样的人,朕该如何对待他!”
  从头到尾,关注点只在那陈洪进身上,至于被推上台的张汉思,显然只是个傀儡。
  第328章 时运不济
  事实上,关于漳泉会出问题,刘承祐这边倒也不算特别惊讶,早在一年前,李崇矩就曾向刘承祐示个警。
  当时,作为留从效继承人,且得到了朝廷认可,并有一定声望的留绍基,突然染病,然后没两日就直接死了。
  留绍基一死,就使得漳泉在继嗣上的问题直接暴露出来了。留从效兄弟,崛起乱世,最终得以割据漳泉,免于被南唐吞并,也算是一代人物。然而,兄弟俩最大的短处,就是血脉的单薄。
  留从效一生无子,因而只能把其弟留从愿所生留绍基过继来作为继嗣培养。花费了不少心血,留绍基也争气,在朝廷与漳泉内部刷足了存在感,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想到,留绍基年纪轻轻地就突然死了。
  留绍基的死,对于留氏兄弟的打击是很大的,在极度悲痛之下,留从效又将其弟的次子留绍鎡收为养子,立为继承人。但问题是,留绍鎡年纪太小了,对年迈的留从效而言,也难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再培养出一个接班人了。
  随着身体的日渐衰弱,病症反复,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留从效,仍旧做了些安排,比如准备让其弟留从愿来接他的班,维持平海军的稳定,等到朝廷纳土即可,那样也可使留氏平稳地过度到新的时代。
  然而,到今年初,留从愿却先去一步,这就使得留从效再遭打击,提前向朝廷奏报,以留绍鎡继家业,当时刘承祐自然是同意的。
  同时,在漳泉内部也做了些安排,等忙完,屡遭打击,心力交瘁的留从效终于在三月带着对留氏未来的担忧逝去。留从效一死,留绍鎡这十来岁的少年不得不上台,承担起他无法承担之重担。
  在得知留从效的死讯之后,朝廷这边也迅速做出了表示,发制文以留绍鎡为平海军节度使,袭留从效爵,确立其地位,想要使其权力顺利交接,并且授意此前到泉漳的官员,尽力帮助留绍鎡,保证漳泉地区的稳定。
  然而,做再多的准备,也逃不出一个“主少国疑”,最关键的问题还在于区区少年留绍鎡完全无法起到稳定人心、弹压局面的作用。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个通用的道理,而留从效素来倚仗的陈洪进,却成了发起政变的主角。
  “你觉得,针对漳泉之事,朝廷该做何反应?”大殿的静谧使得刘承祐的声音显得异常清晰。
  不过,刘承祐此时的心境已然平复下来,彻底恢复了寻常的沉稳。而李崇矩有些惊讶的,是刘承祐平日很少就这样的事务征询他的看法,大部分时候,他只是作为一个情报头子,将经过整理的消息汇报上去。
  因此,李崇矩没有贸然进言。而刘承祐似乎也确实没有真正听取他建议的意思,见他没说话,也不在意,稍作思考之后,便让李崇矩退下了。
  漳泉之事,他还需做些等待,等那那边的奏章,等那边的解释。而这样的举动,也就证明着,刘承祐并不打算对这变乱有过激的反应,主要在于鞭长莫及,又不想漳泉发生动乱,乃至靠向南唐,虽然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在李崇矩奏报后的第三日,来自漳泉的奏表到了,当然,是张汉思与陈进联名。在这份奏表中,对于漳泉的政变,自是另外一番站不住脚说辞,留绍鎡背离朝廷,意欲投靠金陵,他们是拨乱反正,维护朝廷正统,已将留绍鎡拿下,听从朝廷发落。
  这样的说法,或许陈洪进他们自己也知道,朝廷不会取信,但他们敢赌,赌造成的既定事实,赌朝廷不会为了区区留绍鎡而对他们这些掌握了漳泉实际权力的热闹发难。
  事实证明,他们赌对了,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刘承祐几乎没有什么思想压力,直接选择接受政变结果。
  “中书发下制文,以陈洪进为平海军节度使,加柱国、检校太师,主理漳泉二军州事!”面对魏仁浦的请示,刘承祐直接做出这样的决定。
  “另外,不是说留绍鎡意欲背反朝廷吗?让陈洪进把留氏一家,全部送到东京来处置!”刘承祐又嗤笑了一声。
  以魏仁浦的聪敏,立刻明白了皇帝的意思,当即应是。直接把陈洪进想要的东西赐给他,比起赏赐的意义,这更像一种警告。警告陈洪进,漳泉的事情,朝廷心知肚明。
  事实上,经历过唐末三代以来的乱世,似漳泉这样的事情,并不算意外,时间倒退个几十年,那可是常态。
  也算是从那个时代走出的人,陈洪进有这样的作为,也属正常。或许于陈洪进而言,他也没有背反朝廷的意思,他想为自己的陈家谋一份事业,谋一份晋身之资。
  只是留氏自身的不足,给了他机会。机会摆在面前,怎能不抓住。毕竟,当初留氏的崛起,占据漳泉,也是趁着闽灭国的时机。
  然而,有一点或许是陈洪进想不到的,那就是,时代变了,天下将统之际,还坚持过去的思想观念,是会惹祸的。而在中原的刘皇帝,恰恰是最讨厌的就是那些“旧时代”的军阀。
  另一方面,也有留氏的影响。前些年,留氏父子与中原的交通,对朝廷的臣服,不是毫无作用的。尤其是,当年留从效不远千里,亲自北上入朝,更是令刘皇帝欣喜。
  而在东京的接触中,留从效的表现也很得刘承祐好感,主动提出献地的表现,则彻底取得了刘承祐的认可。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刘承祐而言,一个“路人甲”,突然搞出一个政变,他岂能真正心平气和。他初时的恼怒,也就来源于此,这是种被冒犯了的感觉。
  因此,别看刘承祐确实接受了漳泉内乱的结果,但如果因此而记恨上了,或许将来,陈洪进得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消除皇帝的戒心。而最危险的,可能是陈洪进根本意识不到这一点。
  至于下令把留绍鎡一家押到东京,当然是为了保护他们,也打算给留氏一份该有的名禄。
  经过漳泉的内乱,刘承祐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紧迫感,似乎总有事情,要来打断他从容布置平南的节奏,因此,刘承祐心中竟然十分地希望时间能够过得快点。
  或许,还是他心急了,当面对南方一统的局势,面对即将削平天下的伟业,还是无法真正保持一个平静如水的心境。
  从乾祐十五年四月开始,刘承祐几乎是掰着手指头算日子,频繁召集军政大臣商议事情,就盼着正式降诏南征的那一天。
  而在这个过程中,南边的两个主要目标,一个在风花雪月,一个在奢侈荒淫,面对这样的对手,焉有失败的道理?
  第329章 游市
  抓住仲夏尾巴的开封,已经十分炎热了,烈日当空,释放着光芒与热量,笼罩在城池内外。市井间,码头上,多的是光着膀子的挑夫苦力,挥洒着汗水,辛劳地在东京城生存着。
  不知从何时起,东京也贴上了“居大不易”的标签,东京固然繁荣,但对于底层的百姓而言,却也非王道乐土。当然,作为帝都,带给百姓们的好处也是显著的,只要肯干,总能找到一份不错活计。
  酷热给东京士民生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街坊时间,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多了大量售卖凉茶、冰饮的摊贩。
  “近来东京民间,议论最多的事情,是什么?”漫步在东市内,看着市民百态,刘承祐问随侍的张德均。
  “回陛下,是占城与真腊两国使者斗殴的之事,坊间议论纷纷,皆言这些蛮夷小国,不顾国体,不识礼仪!”语气中透着少许的玩味,张德均禀道。
  闻之,刘承祐也不由笑了笑,以一种轻松的语调说道:“似占城、真腊这等小国,原本不名一文,少有人知,如今只是一场斗殴,却广为东京百万士民知晓,你说值不值得?”
  听皇帝这么说,张德均当即陪着笑,应道:“如官人所言,那确是值了!”
  乾祐十五年,似乎真的是特殊的一年,特殊就在,从开年以来,遣使入贡东京的诸方使节是纷至沓来,似中南半岛,春季三佛齐来使后不久,占城与真腊也分别来使。
  在这个时代,中南半岛的局势同样不安宁,诸国并立,风波不断,当然,对于大汉而言,不过是些小打小闹罢了。
  比如占城国与真腊国之间,两方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战争了,从国力强盛,打到疲弱,都似乎还望不到尽头。
  此番到东京进贡,都想在天朝好好表现一番,而两国的斗争也延伸到了东京,也是宾馆安排不周,没有考虑到两国关系。这接触多了,冲突也就发生了,甚至酿成让东京士民议论取笑的斗殴,包括两名正使都参与了打得是鼻青脸肿的。
  “说起来,朕倒没怎么关注,调解如何?”刘承祐问道。
  张德均应道,淡淡的语气中透着点傲然:“撮尔小国,但敢在大汉帝都犯法斗殴,朝廷未将之下狱,已是法外宽容。据说面对礼部官员的调解,两国使者是诚惶诚恐,谢罪不已,并保证今后会约束随从,不再生事!”张德均答道。
  “看来这认错态度,还是不错的啊!”刘承祐淡淡一笑。
  事实上,关于占城与真腊两国之间的情况他们的恩怨情仇,刘承祐是一点都不在意,对其使节冲突,也纯当听个乐。不过,对于使节往来,还是予以欢迎。
  相比之下,刘承祐还是更关心占城国一些,为了占城稻,这可是史料记载中赫赫有名的“神器”,此前没有想到,这使者主动来了,也就勾起了他的记忆。可惜的是,此番进贡的物品中,没有稻种,不过关于对占城道的引进,却提上了日程,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听主仆二人交谈,旁边,一名华服老者,也接口了:“大汉朝,如今是越发有万方来朝的强盛气象了,太平盛世,已然来临了啊!”
  语气中,是十分感慨,也夹杂着几分自豪与欣慰。闻之,刘承祐扬扬手,不知是自得还是谦虚,说道:“高公此言说得还是太早了,天下既尚未一统,民生疾苦犹多,岂敢言盛世?”
  跟在刘承祐身边的老者,乃是回京的燕南布政使高防,一切都在按着刘承祐的规划在走,经过三年的调整,朝廷对燕南诸州的统治也彻底稳固下来。高防在幽州的使命,也基本完成,终于被调回东京。
  回到东京的高防,也仿佛卸下了肩上的重担,解放了身上的枷锁,整个人都轻松起来了。而对这个忠于王事的老臣,刘承祐也给予了极高的尊重与优待,隔三差五便召进宫中交谈,此番出巡,也让其变装侍奉。
  “官人谦虚了,就如今之天下,任择一民,只怕无人不感念陛下,与他们安定生活!”高防这么答道,经历过那个乱世的人,太知道那个时代生存之艰难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