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节
这段时间,随着“开宝大典”的临近,京中气氛日渐喜悦的同时,各种消息也在纷飞,尤其是乾祐功臣排序,重订功劳勋爵,行赏之事。这毕竟是涉及大汉将臣们的功名地位,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事情。
这世上是没有不透风的墙的,尤其在朝廷里,随着魏仁溥那“五人组”牵头的议功工作展开,一些或真或假,似是而非的消息也传开了。最让人感到紧张的,就是很多原本的高勋重爵,都被降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定国公张彦威、武威郡公孙立,都被降爵酬功,这两人可是皇帝心腹将臣了,连他们都不能保有原爵,而况于其他人了。
像汾国公、泾国公、滑国公、陕国公等爵,都有降等风闻传出。而能保留目前所拥爵位的,则没有多少人,有减,自然也有加的,大部分都是参与了平南战事的将帅。
因为是对乾祐功臣的整体追功论赏,牵扯到方方面面,文武、内外、禁边,真要捋出个一二三四,排出一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名单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这不,朝廷还未正式颁赏,党进这些功臣宿将,就有些做不住了,毕竟利益攸关,大伙拼了命地杀敌建功,为了什么,还不是荣华富贵,权力地位,已经到手的东西,如今朝廷要调整、降等乃至收回,岂能甘愿?
对于这场风波,赵匡胤心里实则门清,也知道党进等人的顾虑所在,不过,他实在不好就此事上说什么,或者给他们承诺。毕竟,议功酬赏的是朝廷,是皇帝,他们这些人,还能违背上命吗?还敢以功邀赏吗?
再者,有一说一,如今的大汉,内内外外的爵位、勋臣、散官,真的都是因功受赏赐吗?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值得朝廷每年花那么多钱粮去供养吗?
有些事情,到了赵匡胤这个地位,方能窥探到皇帝行事的某些想法与思路。事实上,此次叙功,重定勋爵禄粟,影响最大的,还得属那些追溯到晋、唐、梁的旧勋、旧爵,皇帝早看他们不顺眼了,早年是属于接盘,出于速定天下,安稳人心,照单全收。
到如今,刘皇帝显然是不可能再容忍那些没有对大汉的建立与发展统一建立实际功劳的人,继续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国家予以的待遇。
注意着一干人的目光,赵匡胤忽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持续许久,笑得一干将领摸不着头脑。
还是韩令坤问道:“枢密何故发笑?莫非觉得我等的顾虑可笑?”
赵匡胤摆了摆手,道:“在座诸君,都是大汉的功臣,没有一人无战功在身,纵横沙场,杀敌建功时,是何等豪情,怎么如今,却纠结起这名利来了?”
不待接话,赵匡胤继续道:“我且问你们,这么多年来,陛下与朝廷可曾亏待过你们?对你们的成绩与功劳,可曾遗忘忽视?可曾有酬赏不公之时?”
面对此问,韩令坤脸色变了变,似乎有话要说,当然,没敢真的说出来,那样可就真的坐实不满朝廷封赏了。
“过往功劳,功名利禄,朝廷从未短缺,而今天下一统,朝廷重定爵禄,用以定论立制,难道还怕陛下不公吗?”赵匡胤再度反问一句,语气都严厉几分。
“你们相约前来访我?又欲我做何事?难道要我进宫,替你们请功求赏?”
或许党进等人,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感受到赵匡胤的语气,也不敢说出口了。还是李继勋,老成一些,地位也仅次于赵匡胤,开口举杯笑道:“我等的功劳,都是明记在簿的,陛下与朝廷怎会忘记?再者,即便要调整,又岂独我等,结果如何,待到大典当日自知!我们上门,是来找赵枢密吃酒的,不是给他添麻烦的,还是共饮杜康,一解其忧……”
第8章 杨苏还京
开封以西,平整的直道两侧,成排的杨柳已然染上了一层绿色,春风轻拂,开阔的道路间,往来密集的行旅中,行来一支比较特殊的队伍。
两辆马车,十几名随从,却驱赶着上百匹的骏马,所有人都穿着粗布麻衣,像是来自穷地方,到开封贩马的商贾。不过,前头却还有几名身着公服的差役开道……
这一行人,显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能一次组织起如此规模的马队,还都是高头大马,虽然有些掉膘,但观其体格,都是健马。这在如今的中原也是不多见的,一般而言,只有那些大马场主以及胡人商旅了。
因此,离着开封城还有不短的距离,但沿途已经有不少人查问情况,打起注意。不过,当得知这批马的去处后,表现也都很识趣,因为这批马是进献给大汉皇帝的。
这支队伍,来自泾原,乃是曾经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的旧宰相的杨邠与苏逢吉。在西陲一待就是十多年的,苦苦熬了这么多年,而今终于熬出头了。
“快到祥符驿了!”前头,开路的一名差役高呼了一声:“加快速度,到了驿站便可歇脚!”
后边,其中一辆简陋的马车上,闻声的杨邠,不由朝外探了探头,望着周遭的陌生环境,感受着的那繁荣气息,粗糙衰老的面容间,不由浮现出几分追忆之色,感慨道:“去京十余载,不曾想,有生之年,老夫还有回来的一天……”
“夫君!”身边,与其依偎着的杨夫人,感受到他有些激动的情绪,握了握他手,以示安慰。
感受着夫人消瘦而粗糙的手,注意到她花白的头发,沧桑的面容,就是一名十分普通的老妇,已毫无当年宰相夫人的气度,念及这些年的相濡以沫,杨邠心中却涌起一阵阵的愧疚之情:“这么多年,委屈夫人了!”
杨夫人则恬然一笑,说道:“出嫁为妇,我既然享受过夫君带来的荣耀与富贵,又岂能因与夫君一起经历磨难而抱怨?”
听她这么说,杨邠内心更为感动之情所充斥,道:“得妻如此,哪怕不能苦尽甘来,此生亦足了!”
“文忠!”另外一辆马车上,头脑有些昏沉的苏逢吉也来了精神,探出头,朝外唤道。
很快,一名身姿矫健,眉宇间颇具英气的青年,策马而来,唤了一声:“大父!”
见着长孙,苏逢吉露出慈爱的笑容,问道:“方才在喊什么,到哪儿了?”
苏文忠当即禀道:“即将抵达祥符驿!”
“祥符驿?”苏逢吉喃喃自语。
苏文忠解释着:“听差人说,是开封西郊最大的一座官驿,过了祥符,距离京城也就不远了!”
“终于回来了!”苏逢吉老眼之中,竟然微微闪动着点光芒,似有泪滢,而后抽了口气,吩咐道:“你带领仆从们,阿看好马匹,切勿惊走冲撞,东京不比其他地方!”
“是!”
如今的苏逢吉,已然年近七旬,胡子头发也白了个彻底,不过精神头显然还不错。比起杨邠,他的境遇还要凄惨些,从乾祐元年开始,整整十四年,还是举家流徙,到如今身上还背着一道名为“三代之内不加叙用”的禁锢。
事实上,若不是苏逢吉确是有几分能力,处逆境而未自弃,也吃得了苦,带领家人经营马场,改善生计,只怕他苏家就将彻底沉沦下去。
不过,对于苏逢吉而言,如今总算是苦尽甘来了。人虽老,但脑筋却未尝迟钝,从收到来自东京的召令开始,他就知道,苏家身上的枷锁即将去除,多年的坚守终于得到回报。这些年,苏家的马场一共为朝廷提供了两千一百多匹战马,距离三千之数还差得远,不过,到现在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那一日,老迈的苏逢吉带着家人朝着东方长拜,然后载歌载舞,纵情饮酒。当夜,苏逢吉对着来自皇帝的召令,嚎啕大哭,一直到声竭为止。
在原州的这十多年,苏逢吉的儿子全部死了,或染病,或在从征服役,还有因为当地的汉夷冲突。到如今,他苏家基本只剩下一干老弱妇孺,唯一比较幸运的是,几个孙儿逐渐成长起来了,经他培养,最受他看重的长孙苏文忠,也已成亲,足以支撑起家族。
此番上京,苏家其他人一个没带,独独让长孙随行,苏逢吉对他也是寄予了厚望。
一直到祥符驿,队伍方才停下。以祥符驿的规模,容纳上百匹马,是绰绰有余的,不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空间都給他们,于是苏逢吉与苏文忠在引导下,将马群赶到驿站东北方向的一处野地安置,就地宿营,由苏文忠带人看管。
而苏逢吉则前来驿站这边,而在祥符驿前,一场感人的亲人会面正在展开。杨邠的长子杨廷侃带着妻儿,跪迎于道间,满脸的激动、悲情,骨肉分离十余年,未曾谋面,只能通过书信了解一下老父老母的情况,如今再见,充沛的感情自然蓬勃而出。
比起苏逢吉,杨邠比较幸运的,是祸未及子孙,他虽然被流放到泾州受苦,但他的三个儿子,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还能在朝廷为官,尤其是最受看重的长子杨廷侃,如今已为都察院侍御史,正五品的官职。
“不孝子廷侃,叩拜二老!”此时的杨廷侃,跪伏于地上,一点也不在意什么风度、仪表什么的,语气激动,情绪外露。
早年的时候,杨廷侃就曾几度奉劝杨邠,让他不要和周王、太子、刘皇帝作对,但杨邠顽固不听,后来果然自取其祸。被贬泾州后,杨廷侃曾想到泾州侍奉父母,不过被杨邠严厉拒绝了。
但这十多年来,杨廷侃心中始终郁愤乃至不安,觉得父母在僻远苦寒之地受苦,自己却在开封享受安逸,是为不孝之举。他也曾几度上表皇帝,为父请命,不过都被拒绝了,常年下来,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几乎不敢想象,还不到四十岁的杨廷侃,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就冲这一点,他对父母的感情就做不得假。
“快起来!”杨邠佝着老迈的身躯,将长子扶起。
两眼中饱含热泪,看着头发花白的老母,腰已经直不起来的老父,杨廷侃动情道:“父亲、母亲,儿不孝,你们受苦了!”
杨邠呢,注意到杨廷侃的一头华发,未老先衰之像,也发出一阵深沉的叹息:“些许身体之磨难,怎及你心中之苦!”
此言一落,杨廷侃又是一番大哭,好不容易才安抚住。将注意力放到跟在杨廷侃身后的三名孙儿女,当年别京西行时,长孙还是个无知孺子,而今也成长为一青葱少年了,迎着孙子孙女们陌生而又好奇的目光,杨邠终于露出一抹笑容。
苏逢吉在远处见到这副骨肉重逢的场景,内心也充满了感触,待他们认全了,方才缓缓地走上前,操着苍老的声音说道:“恭喜杨兄了,父子重逢,骨肉相认,大喜啊!”
看着苏逢吉,杨邠当即朝杨廷侃吩咐道:“快,见过苏公!”
杨廷侃终于露出了少许的意外,要知道,早年这二人,在朝中可是政敌,斗得你死我活的。不过,还是听命,恭恭敬敬地朝苏逢吉行礼。
杨苏二人,也有些同病相怜,在过去的这么多年中,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吃尽了苦头,再到如今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恩怨是看不开了的。
二人,虽然一在泾州,一在原州,但也是邻居,过去,苏逢吉也时不时地回带着酒肉,去拜访杨邠夫妇,与之对饮谈话。杨邠没有苏逢吉经营持家的手段,日子向来贫苦,每到无以为继时,也都是苏逢吉出粮、出钱支援一二。
可以说,当年的死对头,如今却是实实在在的知己。
第9章 啖耳将军亦回京
当年,不管是苏逢吉,还是杨邠,他们的遭贬,于彼时的大汉中央而言,都是一场地震,政治动荡,人心思动,议论纷纷。这二人,也是刘承祐开启改革、强化皇权进程中的牺牲品,必须挪掉的绊脚石,当然,苏逢吉算是罪有应得,一度不容于刘皇帝,差点没能保住性命。
然而,时隔十多年,当二者再度归来之时,却几乎没有引起什么波澜,纵使有,对偌大的东京城而言,也只是微澜,相比之下,那些马则更有吸引力。
物已不是,人面已非,十多年的人事变迁,时势发展,在东京或许只有少量的人还记得这两个白发苍苍、垂垂老矣的老人,依稀还能回忆起他二人当年是怎样的风云人物。
不过对于杨邠与苏逢吉而言,品尝过甘苦,经历过磨难,能够低调地回到开封,已经是莫大的幸运,又岂再希冀什么风光?安安静静地归来,或许是最适合的方式。
在杨、苏回到开封城,感慨物是人非之时,汉宫之内,大汉天子刘皇帝,正自忙碌着。没有闲多久的刘皇帝,近来再度被繁重的内外事务所包围着,除了关注着开宝大典礼的筹备情况外,就是接见来自天下诸道州的将臣们。
这段日子,天南海北的大汉封疆大吏们,陆续进京,一月下旬,品阶在四品以上的文武,就超过百人了。这些人中,有道州治臣,有戍边大将,有天子故人,也有国家勋旧。
基本上,进京的臣子,尤其是那些掌管军政实权的文武,都得到了刘承祐的亲自接见,通过他们,了解地方的情况,了解国家的发展形势,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关于东京近来的舆论、民情,刘皇帝也密切关注者,近来关于重定勋功的事情,是愈演愈烈,不只是那些利益攸关者,普通的百姓也参与其中,积极讨论。不过,吃瓜群众关注的,却是哪些文武能够入选“乾祐二十四功臣”,那自然是仿照凌烟阁所行事,配享太庙,这引起了极大的议论,同时也转移了一部分注意力。
当然,关于功劳的议定酬赏问题,有人喜,有人忧,有人淡定,有为之奔走者,也有为之焦虑者,众生百态,不一而足。
在这个过程中,议论声很大,大到不断传至刘皇帝的耳朵中,但实际上,却并没如何地群情汹涌,一是皇帝与朝廷的权威在那里,二则是最后的情况如何,还未揭晓。再加上,真正的军政大佬,可都盯着那二十四张“席位”了,可以想见,那才是今后大汉功臣权贵之中地位最高的一批人。
如党进,别看他一副莽夫形象,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说什么出格的话,之所以有那些言行,不过是为了加深一下别人对他的印象,告诉皇帝与评功的大臣们他党巡检的功绩……
“骄兵悍将啊!”崇政殿内,刘皇帝听完张德钧的汇报,微微一笑,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说着让人忍不住多想的话。
但观其表情,又确实不像在意的样子。只见刘皇帝轻笑道:“这个王彦升,这么多年了,倒是聪明了许多!”
张德钧汇报的,是戍边回京的定边军使王彦升。自从当年因过遭贬,到西北盐州戍边,这一晃整整十年就过去了,对于这个戍边大将,刘承祐也特地下诏,将他召回戍职。
不过,在回到开封后,听闻议功定爵的风潮,王彦升直接对人说,他于汉兴之时,投效刘氏,为国家南征北战,勘乱制暴,小有建树,然自乾祐五年之后,便一直守御西北,统一及北伐大业都未及参与,没有赫赫战功,朝廷如今议功册封,他却是无颜贪功求赏,以功臣自居……
话虽然是这般说,但言外之意,分明是在提醒刘皇帝与朝廷,不要忘记了他们这些为国戍边,默默付出的将领。
“二郎,你对此事怎么看?”刘承祐瞧向恭立于御前的太子刘旸。
回京之后,刘旸每日都要被刘皇帝叫到身边,考校问话,与之谈论江南军政,让他参与或者倾听刘皇帝对大汉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问题。
江南一行,对于刘旸的锻炼效果是肉眼可见的,这就是实践的好处。此时,闻问,刘旸嘴角也不由跟着露出一抹笑意,说道:“儿也听说过这位王彦升将军,说他勇猛剽悍,豪放坦荡,威震西陲,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叫‘啖耳将军’,足可止啼,西北诸戎,不论党项、回鹘还是吐蕃,无不闻其名而胆寒……”
“你倒也有些见闻!”刘承祐看着刘旸,突然玩味地道:“你不觉得,他生食人耳,过于残忍、冷血了吗?”
迎着刘承祐的目光,刘旸稍微皱了皱眉头,拱手应道:“儿以为,世间没有人愿意舍弃美食珍馐而去茹毛饮血,而况于生食人耳。儿不知西北戍边之前,王将军是否就有食耳之事,此举固然残暴,却有震慑戎狄之效,因此,少许言官的浅昧见识,不可当真,还当体谅,多加赏赐,以慰其心!”
闻其言,刘承祐淡淡一笑,继续问:“那你觉得,似王彦升这样的将领,他们的功劳如何计算?”
对此,刘旸显得有些迟疑,沉吟几许,说道:“纵无功劳,也有苦劳,十多年来,大汉南平诸国,北伐契丹,若无这些戍边将士,保境安民,朝廷也无法专事一方。因此,朝廷若要议功,他们的功劳,不容抹杀,需要考虑!”
听其想法,刘承祐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一去,就是十年啊!”收起笑容,刘皇帝轻叹了一口气,却是忍不住感慨道:“十年戍守,却戎宁边,殊为不易啊!”
而后看着刘旸,叮嘱道:“戍卒之苦,小民之苦,这些事情,必须要关注、重视,不要觉得理所当然,当多体谅之!”
闻教,刘旸实则并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刘皇帝的那种情绪,不过,还是老实地称是。
事实上,对于王彦升这样少战功而多戍劳的将领,刘皇帝岂能忽视,又岂能忘记他们。在大汉军队之中,正常的晋升中,戍边的履历是考核最重要的标准,也最容易得到好感。刘承祐已经在考虑,继续提高戍边将士的待遇并继续完善更戍法,说是体谅戍卒之苦,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担心将士久戍边陲,吃多了苦,容易产生怨愤,乃至生乱……
“官家,杨邠、苏逢吉二罪臣于今日抵达东京,正在宫门待诏,不知是否接见?”这个时候,喦脱前来请示。
闻之,刘承祐稍微表露出了一丝感兴趣的表情,摆摆手:“安排一下,派人去迎一迎,朕就在万岁殿接见他们吧!”
“是!”
第10章 平淡的会面
杨邠、苏逢吉召进宫,觐见皇帝。杨夫人被太后李氏叫到慈明殿去了,当年在晋阳时,杨邠作为刘知远麾下最重要的臣子,交往密切,太后与其妻之间也是有几分情分的。而今苟得残命返京,总得有所表示,也是配合刘皇帝这“宽仁”的表现。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这世上是没有不透风的墙的,尤其在朝廷里,随着魏仁溥那“五人组”牵头的议功工作展开,一些或真或假,似是而非的消息也传开了。最让人感到紧张的,就是很多原本的高勋重爵,都被降减,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定国公张彦威、武威郡公孙立,都被降爵酬功,这两人可是皇帝心腹将臣了,连他们都不能保有原爵,而况于其他人了。
像汾国公、泾国公、滑国公、陕国公等爵,都有降等风闻传出。而能保留目前所拥爵位的,则没有多少人,有减,自然也有加的,大部分都是参与了平南战事的将帅。
因为是对乾祐功臣的整体追功论赏,牵扯到方方面面,文武、内外、禁边,真要捋出个一二三四,排出一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名单来,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这不,朝廷还未正式颁赏,党进这些功臣宿将,就有些做不住了,毕竟利益攸关,大伙拼了命地杀敌建功,为了什么,还不是荣华富贵,权力地位,已经到手的东西,如今朝廷要调整、降等乃至收回,岂能甘愿?
对于这场风波,赵匡胤心里实则门清,也知道党进等人的顾虑所在,不过,他实在不好就此事上说什么,或者给他们承诺。毕竟,议功酬赏的是朝廷,是皇帝,他们这些人,还能违背上命吗?还敢以功邀赏吗?
再者,有一说一,如今的大汉,内内外外的爵位、勋臣、散官,真的都是因功受赏赐吗?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值得朝廷每年花那么多钱粮去供养吗?
有些事情,到了赵匡胤这个地位,方能窥探到皇帝行事的某些想法与思路。事实上,此次叙功,重定勋爵禄粟,影响最大的,还得属那些追溯到晋、唐、梁的旧勋、旧爵,皇帝早看他们不顺眼了,早年是属于接盘,出于速定天下,安稳人心,照单全收。
到如今,刘皇帝显然是不可能再容忍那些没有对大汉的建立与发展统一建立实际功劳的人,继续理所应当地享受着国家予以的待遇。
注意着一干人的目光,赵匡胤忽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持续许久,笑得一干将领摸不着头脑。
还是韩令坤问道:“枢密何故发笑?莫非觉得我等的顾虑可笑?”
赵匡胤摆了摆手,道:“在座诸君,都是大汉的功臣,没有一人无战功在身,纵横沙场,杀敌建功时,是何等豪情,怎么如今,却纠结起这名利来了?”
不待接话,赵匡胤继续道:“我且问你们,这么多年来,陛下与朝廷可曾亏待过你们?对你们的成绩与功劳,可曾遗忘忽视?可曾有酬赏不公之时?”
面对此问,韩令坤脸色变了变,似乎有话要说,当然,没敢真的说出来,那样可就真的坐实不满朝廷封赏了。
“过往功劳,功名利禄,朝廷从未短缺,而今天下一统,朝廷重定爵禄,用以定论立制,难道还怕陛下不公吗?”赵匡胤再度反问一句,语气都严厉几分。
“你们相约前来访我?又欲我做何事?难道要我进宫,替你们请功求赏?”
或许党进等人,就是这个意思,不过,感受到赵匡胤的语气,也不敢说出口了。还是李继勋,老成一些,地位也仅次于赵匡胤,开口举杯笑道:“我等的功劳,都是明记在簿的,陛下与朝廷怎会忘记?再者,即便要调整,又岂独我等,结果如何,待到大典当日自知!我们上门,是来找赵枢密吃酒的,不是给他添麻烦的,还是共饮杜康,一解其忧……”
第8章 杨苏还京
开封以西,平整的直道两侧,成排的杨柳已然染上了一层绿色,春风轻拂,开阔的道路间,往来密集的行旅中,行来一支比较特殊的队伍。
两辆马车,十几名随从,却驱赶着上百匹的骏马,所有人都穿着粗布麻衣,像是来自穷地方,到开封贩马的商贾。不过,前头却还有几名身着公服的差役开道……
这一行人,显然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能一次组织起如此规模的马队,还都是高头大马,虽然有些掉膘,但观其体格,都是健马。这在如今的中原也是不多见的,一般而言,只有那些大马场主以及胡人商旅了。
因此,离着开封城还有不短的距离,但沿途已经有不少人查问情况,打起注意。不过,当得知这批马的去处后,表现也都很识趣,因为这批马是进献给大汉皇帝的。
这支队伍,来自泾原,乃是曾经权倾朝野,位极人臣的旧宰相的杨邠与苏逢吉。在西陲一待就是十多年的,苦苦熬了这么多年,而今终于熬出头了。
“快到祥符驿了!”前头,开路的一名差役高呼了一声:“加快速度,到了驿站便可歇脚!”
后边,其中一辆简陋的马车上,闻声的杨邠,不由朝外探了探头,望着周遭的陌生环境,感受着的那繁荣气息,粗糙衰老的面容间,不由浮现出几分追忆之色,感慨道:“去京十余载,不曾想,有生之年,老夫还有回来的一天……”
“夫君!”身边,与其依偎着的杨夫人,感受到他有些激动的情绪,握了握他手,以示安慰。
感受着夫人消瘦而粗糙的手,注意到她花白的头发,沧桑的面容,就是一名十分普通的老妇,已毫无当年宰相夫人的气度,念及这些年的相濡以沫,杨邠心中却涌起一阵阵的愧疚之情:“这么多年,委屈夫人了!”
杨夫人则恬然一笑,说道:“出嫁为妇,我既然享受过夫君带来的荣耀与富贵,又岂能因与夫君一起经历磨难而抱怨?”
听她这么说,杨邠内心更为感动之情所充斥,道:“得妻如此,哪怕不能苦尽甘来,此生亦足了!”
“文忠!”另外一辆马车上,头脑有些昏沉的苏逢吉也来了精神,探出头,朝外唤道。
很快,一名身姿矫健,眉宇间颇具英气的青年,策马而来,唤了一声:“大父!”
见着长孙,苏逢吉露出慈爱的笑容,问道:“方才在喊什么,到哪儿了?”
苏文忠当即禀道:“即将抵达祥符驿!”
“祥符驿?”苏逢吉喃喃自语。
苏文忠解释着:“听差人说,是开封西郊最大的一座官驿,过了祥符,距离京城也就不远了!”
“终于回来了!”苏逢吉老眼之中,竟然微微闪动着点光芒,似有泪滢,而后抽了口气,吩咐道:“你带领仆从们,阿看好马匹,切勿惊走冲撞,东京不比其他地方!”
“是!”
如今的苏逢吉,已然年近七旬,胡子头发也白了个彻底,不过精神头显然还不错。比起杨邠,他的境遇还要凄惨些,从乾祐元年开始,整整十四年,还是举家流徙,到如今身上还背着一道名为“三代之内不加叙用”的禁锢。
事实上,若不是苏逢吉确是有几分能力,处逆境而未自弃,也吃得了苦,带领家人经营马场,改善生计,只怕他苏家就将彻底沉沦下去。
不过,对于苏逢吉而言,如今总算是苦尽甘来了。人虽老,但脑筋却未尝迟钝,从收到来自东京的召令开始,他就知道,苏家身上的枷锁即将去除,多年的坚守终于得到回报。这些年,苏家的马场一共为朝廷提供了两千一百多匹战马,距离三千之数还差得远,不过,到现在也不是什么大问题了。
那一日,老迈的苏逢吉带着家人朝着东方长拜,然后载歌载舞,纵情饮酒。当夜,苏逢吉对着来自皇帝的召令,嚎啕大哭,一直到声竭为止。
在原州的这十多年,苏逢吉的儿子全部死了,或染病,或在从征服役,还有因为当地的汉夷冲突。到如今,他苏家基本只剩下一干老弱妇孺,唯一比较幸运的是,几个孙儿逐渐成长起来了,经他培养,最受他看重的长孙苏文忠,也已成亲,足以支撑起家族。
此番上京,苏家其他人一个没带,独独让长孙随行,苏逢吉对他也是寄予了厚望。
一直到祥符驿,队伍方才停下。以祥符驿的规模,容纳上百匹马,是绰绰有余的,不过,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空间都給他们,于是苏逢吉与苏文忠在引导下,将马群赶到驿站东北方向的一处野地安置,就地宿营,由苏文忠带人看管。
而苏逢吉则前来驿站这边,而在祥符驿前,一场感人的亲人会面正在展开。杨邠的长子杨廷侃带着妻儿,跪迎于道间,满脸的激动、悲情,骨肉分离十余年,未曾谋面,只能通过书信了解一下老父老母的情况,如今再见,充沛的感情自然蓬勃而出。
比起苏逢吉,杨邠比较幸运的,是祸未及子孙,他虽然被流放到泾州受苦,但他的三个儿子,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还能在朝廷为官,尤其是最受看重的长子杨廷侃,如今已为都察院侍御史,正五品的官职。
“不孝子廷侃,叩拜二老!”此时的杨廷侃,跪伏于地上,一点也不在意什么风度、仪表什么的,语气激动,情绪外露。
早年的时候,杨廷侃就曾几度奉劝杨邠,让他不要和周王、太子、刘皇帝作对,但杨邠顽固不听,后来果然自取其祸。被贬泾州后,杨廷侃曾想到泾州侍奉父母,不过被杨邠严厉拒绝了。
但这十多年来,杨廷侃心中始终郁愤乃至不安,觉得父母在僻远苦寒之地受苦,自己却在开封享受安逸,是为不孝之举。他也曾几度上表皇帝,为父请命,不过都被拒绝了,常年下来,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几乎不敢想象,还不到四十岁的杨廷侃,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就冲这一点,他对父母的感情就做不得假。
“快起来!”杨邠佝着老迈的身躯,将长子扶起。
两眼中饱含热泪,看着头发花白的老母,腰已经直不起来的老父,杨廷侃动情道:“父亲、母亲,儿不孝,你们受苦了!”
杨邠呢,注意到杨廷侃的一头华发,未老先衰之像,也发出一阵深沉的叹息:“些许身体之磨难,怎及你心中之苦!”
此言一落,杨廷侃又是一番大哭,好不容易才安抚住。将注意力放到跟在杨廷侃身后的三名孙儿女,当年别京西行时,长孙还是个无知孺子,而今也成长为一青葱少年了,迎着孙子孙女们陌生而又好奇的目光,杨邠终于露出一抹笑容。
苏逢吉在远处见到这副骨肉重逢的场景,内心也充满了感触,待他们认全了,方才缓缓地走上前,操着苍老的声音说道:“恭喜杨兄了,父子重逢,骨肉相认,大喜啊!”
看着苏逢吉,杨邠当即朝杨廷侃吩咐道:“快,见过苏公!”
杨廷侃终于露出了少许的意外,要知道,早年这二人,在朝中可是政敌,斗得你死我活的。不过,还是听命,恭恭敬敬地朝苏逢吉行礼。
杨苏二人,也有些同病相怜,在过去的这么多年中,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吃尽了苦头,再到如今这个年纪,也没有什么恩怨是看不开了的。
二人,虽然一在泾州,一在原州,但也是邻居,过去,苏逢吉也时不时地回带着酒肉,去拜访杨邠夫妇,与之对饮谈话。杨邠没有苏逢吉经营持家的手段,日子向来贫苦,每到无以为继时,也都是苏逢吉出粮、出钱支援一二。
可以说,当年的死对头,如今却是实实在在的知己。
第9章 啖耳将军亦回京
当年,不管是苏逢吉,还是杨邠,他们的遭贬,于彼时的大汉中央而言,都是一场地震,政治动荡,人心思动,议论纷纷。这二人,也是刘承祐开启改革、强化皇权进程中的牺牲品,必须挪掉的绊脚石,当然,苏逢吉算是罪有应得,一度不容于刘皇帝,差点没能保住性命。
然而,时隔十多年,当二者再度归来之时,却几乎没有引起什么波澜,纵使有,对偌大的东京城而言,也只是微澜,相比之下,那些马则更有吸引力。
物已不是,人面已非,十多年的人事变迁,时势发展,在东京或许只有少量的人还记得这两个白发苍苍、垂垂老矣的老人,依稀还能回忆起他二人当年是怎样的风云人物。
不过对于杨邠与苏逢吉而言,品尝过甘苦,经历过磨难,能够低调地回到开封,已经是莫大的幸运,又岂再希冀什么风光?安安静静地归来,或许是最适合的方式。
在杨、苏回到开封城,感慨物是人非之时,汉宫之内,大汉天子刘皇帝,正自忙碌着。没有闲多久的刘皇帝,近来再度被繁重的内外事务所包围着,除了关注着开宝大典礼的筹备情况外,就是接见来自天下诸道州的将臣们。
这段日子,天南海北的大汉封疆大吏们,陆续进京,一月下旬,品阶在四品以上的文武,就超过百人了。这些人中,有道州治臣,有戍边大将,有天子故人,也有国家勋旧。
基本上,进京的臣子,尤其是那些掌管军政实权的文武,都得到了刘承祐的亲自接见,通过他们,了解地方的情况,了解国家的发展形势,发现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同时,关于东京近来的舆论、民情,刘皇帝也密切关注者,近来关于重定勋功的事情,是愈演愈烈,不只是那些利益攸关者,普通的百姓也参与其中,积极讨论。不过,吃瓜群众关注的,却是哪些文武能够入选“乾祐二十四功臣”,那自然是仿照凌烟阁所行事,配享太庙,这引起了极大的议论,同时也转移了一部分注意力。
当然,关于功劳的议定酬赏问题,有人喜,有人忧,有人淡定,有为之奔走者,也有为之焦虑者,众生百态,不一而足。
在这个过程中,议论声很大,大到不断传至刘皇帝的耳朵中,但实际上,却并没如何地群情汹涌,一是皇帝与朝廷的权威在那里,二则是最后的情况如何,还未揭晓。再加上,真正的军政大佬,可都盯着那二十四张“席位”了,可以想见,那才是今后大汉功臣权贵之中地位最高的一批人。
如党进,别看他一副莽夫形象,但实际上却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说什么出格的话,之所以有那些言行,不过是为了加深一下别人对他的印象,告诉皇帝与评功的大臣们他党巡检的功绩……
“骄兵悍将啊!”崇政殿内,刘皇帝听完张德钧的汇报,微微一笑,以一种轻松的语气,说着让人忍不住多想的话。
但观其表情,又确实不像在意的样子。只见刘皇帝轻笑道:“这个王彦升,这么多年了,倒是聪明了许多!”
张德钧汇报的,是戍边回京的定边军使王彦升。自从当年因过遭贬,到西北盐州戍边,这一晃整整十年就过去了,对于这个戍边大将,刘承祐也特地下诏,将他召回戍职。
不过,在回到开封后,听闻议功定爵的风潮,王彦升直接对人说,他于汉兴之时,投效刘氏,为国家南征北战,勘乱制暴,小有建树,然自乾祐五年之后,便一直守御西北,统一及北伐大业都未及参与,没有赫赫战功,朝廷如今议功册封,他却是无颜贪功求赏,以功臣自居……
话虽然是这般说,但言外之意,分明是在提醒刘皇帝与朝廷,不要忘记了他们这些为国戍边,默默付出的将领。
“二郎,你对此事怎么看?”刘承祐瞧向恭立于御前的太子刘旸。
回京之后,刘旸每日都要被刘皇帝叫到身边,考校问话,与之谈论江南军政,让他参与或者倾听刘皇帝对大汉下一阶段的改革发展问题。
江南一行,对于刘旸的锻炼效果是肉眼可见的,这就是实践的好处。此时,闻问,刘旸嘴角也不由跟着露出一抹笑意,说道:“儿也听说过这位王彦升将军,说他勇猛剽悍,豪放坦荡,威震西陲,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号,叫‘啖耳将军’,足可止啼,西北诸戎,不论党项、回鹘还是吐蕃,无不闻其名而胆寒……”
“你倒也有些见闻!”刘承祐看着刘旸,突然玩味地道:“你不觉得,他生食人耳,过于残忍、冷血了吗?”
迎着刘承祐的目光,刘旸稍微皱了皱眉头,拱手应道:“儿以为,世间没有人愿意舍弃美食珍馐而去茹毛饮血,而况于生食人耳。儿不知西北戍边之前,王将军是否就有食耳之事,此举固然残暴,却有震慑戎狄之效,因此,少许言官的浅昧见识,不可当真,还当体谅,多加赏赐,以慰其心!”
闻其言,刘承祐淡淡一笑,继续问:“那你觉得,似王彦升这样的将领,他们的功劳如何计算?”
对此,刘旸显得有些迟疑,沉吟几许,说道:“纵无功劳,也有苦劳,十多年来,大汉南平诸国,北伐契丹,若无这些戍边将士,保境安民,朝廷也无法专事一方。因此,朝廷若要议功,他们的功劳,不容抹杀,需要考虑!”
听其想法,刘承祐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这一去,就是十年啊!”收起笑容,刘皇帝轻叹了一口气,却是忍不住感慨道:“十年戍守,却戎宁边,殊为不易啊!”
而后看着刘旸,叮嘱道:“戍卒之苦,小民之苦,这些事情,必须要关注、重视,不要觉得理所当然,当多体谅之!”
闻教,刘旸实则并不能真切地体会到刘皇帝的那种情绪,不过,还是老实地称是。
事实上,对于王彦升这样少战功而多戍劳的将领,刘皇帝岂能忽视,又岂能忘记他们。在大汉军队之中,正常的晋升中,戍边的履历是考核最重要的标准,也最容易得到好感。刘承祐已经在考虑,继续提高戍边将士的待遇并继续完善更戍法,说是体谅戍卒之苦,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担心将士久戍边陲,吃多了苦,容易产生怨愤,乃至生乱……
“官家,杨邠、苏逢吉二罪臣于今日抵达东京,正在宫门待诏,不知是否接见?”这个时候,喦脱前来请示。
闻之,刘承祐稍微表露出了一丝感兴趣的表情,摆摆手:“安排一下,派人去迎一迎,朕就在万岁殿接见他们吧!”
“是!”
第10章 平淡的会面
杨邠、苏逢吉召进宫,觐见皇帝。杨夫人被太后李氏叫到慈明殿去了,当年在晋阳时,杨邠作为刘知远麾下最重要的臣子,交往密切,太后与其妻之间也是有几分情分的。而今苟得残命返京,总得有所表示,也是配合刘皇帝这“宽仁”的表现。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