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4节
赵匡胤不由看了看赵德昭,对于自己这个实质上的长子,他是十分满意,得益于良好的家教,也是京城中拥有不俗名气的翩翩君子,栋梁之才,赵匡胤也是寄予厚望,欲传家与他,在他看来,也配得上一名公主。
已经二十岁的赵德昭,也到了找一个良配的年纪了,这世上有的是名门淑女供其挑选,但如果能尚公主,其余贵女,也就显得寻常了。
思索之间,赵匡义又说话了:“二哥,我虽初归,听说这段时间,朝廷内部暗流涌动,京中流言四起啊!”
赵匡胤闻言微愣,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却望见御阶之下,独据一座,显得有些孤单的宰相赵普。眼中异色一闪,赵匡胤喝了一口酒,淡淡道:“匡义你的耳目,也很灵敏嘛!”
“这等事情,都不需打探,自有人传入耳中!”赵匡义一脸淡定地感慨道:“我们这位赵相公,真是气魄十足,也不知他究竟存着什么用心,竟然想要掘我大汉的根基!”
赵匡义的话里不免讽刺,他身上同样是有爵位的,享受着贵族的待遇,仕途一帆风顺,对赵普当然难有好感。
“匡义还慎言!”赵匡胤顿时止住他,想了想,悠悠说道:“赵相是个干才,有执政宰辅天下的能力与气度,陛下也说他朝廷中第一能做事的人!
如此高的赞誉,如此沉重的宠信,赵相怎么能不做出些成绩来呢?北伐战争,靡费巨大,国家财政,也确实有些困难,这些时日以来,朝廷自政事堂以下,无不围绕着一个‘钱’字展开运作。赵相为国解忧,自有其考量,想来也不是因一己之私念,而误国事,败坏朝纲……”
赵匡胤这番话,似乎很理解赵普,听起来也挺中肯,但就是透着股言不由衷,赵匡义也听出来了,微微一笑:“我虽在地方,对于中枢事务不甚熟悉,但对大汉的情况,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国库亏空,财政拮据,只是北伐靡费造成,属于一时亏损,财税收入虽受影响,但只需假以时日,必能恢复。
何况,朝廷已经在调整政策,行恢复之事,之后会逐渐好转的。赵相欲开源节流,所持主意,也太过大胆,太过狂妄了。
怕只怕,是欲借改善财政之名,行变革之实啊!倘若让其做实了,只怕朝纲都让其败坏了……”
听赵匡义之言,赵匡胤仍旧一副不动如山的样子,但眉头却皱了起来,论及对政治的敏感度,他还是有些不如赵匡义的。
当然,对其言,他也不是没有深思过,勋贵们的忧虑,在赵匡胤身上同样找得到。如果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赵匡胤不是不能理解勋贵阶层对朝廷造成的影响以及将来给朝廷带来日益繁重的负担,但是理解归理解,屁股还是决定脑袋。
这是刘家的天下,不是他赵家的,为国尽忠是本分,但为家考虑也是人之常情。他们这批人,从其父赵弘殷开始,靠着披肝沥胆,出生入死,方才挣得如今的家业富贵。
如果从开宝策勋封爵开始算起,这还不到十年,就有人针对他们,想动他们的蛋糕,这如何能接受,又如何能忍?
就如赵匡义所言,大汉的财政拮据,只是一时之困,并没有表面上那般严重,即便朝廷想要开源节流,也不该将目标指向他们这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
更何况,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加剧的,又岂只是供养勋贵,这在当下的大汉,固然是一笔固定的庞大的支出,但与整个国家而言,又能占多少?大头还在行政、官俸,在战争、戍防,在赈灾、大工。
而把矛头指向他们这些功臣勋贵地养禄之财,显然是不公平的,甚至有些过分,这也是赵匡胤所不能接受的。至于今后,则更不是赵匡胤所考虑的了,眼下就是当保护自家利益的时候。
别的人对此事是如何考虑,赵匡胤不得而知,也没有像一些贵族那般,急急躁躁地去联络,抱怨,谩骂。但是赵匡胤觉得,很多人的想法,大抵是不会和他偏离的,包括那些刘皇帝的心腹重臣,元老故旧。
回过神,赵匡胤看着依旧风度翩翩、淡定自如的赵匡义,问道:“匡义,你回京这两日,见过不少人吧!”
赵匡义轻轻一笑:“在外任职多年,许久未曾还京,一些故友,叙叙衷肠罢了!”
注意到他自信从容的模样,赵匡胤心中暗叹,这个弟弟,如今是越发有主见,也有自己的势力与影响了。
略作沉吟,赵匡胤还是以兄长的身份,警示道:“此事尚无定论,将会如何发展,也难预料,稍有不慎,便是一场风波,不要贸然插手其中,以免惹火上身!”
闻之,赵匡义抿了一口酒,道:“二哥,赵普虽是宰相,还不值得如此忌惮吧!”
赵匡胤悠悠一叹:“赵普不足惧,但其背后之人呢?”
赵匡胤言有所指,赵匡义也有所悟,表情微凝,郑重起来。
“小弟省得!”很快,赵匡义低声笑应道:“不过,任其喧闹,于我赵家也难动分毫,二哥或许该让嫂嫂多往东宫走一走,未来,或许还得落在我那侄女身上……”
兄弟俩对视一眼,似乎有所默契,很快就转变话题,赵匡胤问道:“你在安南当政多年,广有政绩,朝廷对你的治才,评价很高啊!”
闻之,赵匡义摇了摇头,说:“毕竟是穷僻之地,所治也多是刁顽之民,王化之事,也非一朝一夕,并不容易啊!”
“这几年,有大量安南奴流入大汉,都是你操持的?”赵匡胤说道。
“有何疑问?”赵匡义问。
“对于这些异族蕃人,朝廷一直保有戒心,对于引进外奴,也始终没有定论,此事,未料是福是祸,是功是过啊!”赵匡胤道。
这些年,从安南,已有不下二十万的各族土人,被输入国内,用以补充劳力不足。其中,大部分都被役为官奴,或被分与缺少耕作人口的贵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快形成一个产业了。
田钦祚在安南讨灭不臣,除了杀戮之外,也将一些精壮俘虏变卖国内,充当军费之收入。而在南方,甚至出现了一些民间的捕奴队。
大汉是禁止蓄奴的,这样的风气变化,似乎与政策相冲突,当然,这也是针对大汉国民,有些人,是不被以国人待之的。
听赵匡胤之言,赵匡义也仔细想了想,而后说道:“我经手的,多经得起调查,此前也有中枢的授意,那些输入内地的,也多被遣往南方的矿山、盐池,或用以修筑道路桥梁,应无疑问!”
赵匡胤这才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点笑容:“述职之后,下一步去向,可曾确定?”
提及此,赵匡义微微一笑:“我到吏部谈过话,钟尚书传达的陛下意思,大概会落在安南道或者洛阳府,二者择其一!”
“还当尽量争取洛阳府!”赵匡胤肯定地道。
洛阳府与安南道之间,换谁都会选择前者,赵匡义也一样,拱手道:“或许还当仰仗二哥臂助!”
“你我兄弟之间,本该相互扶持,不必如此!”赵匡胤摆摆手道。
“还要恭喜二哥,晋位内阁!”赵匡义又举杯,请道。
闻之,赵匡胤一边摇着头,一边爽朗笑道:“我只是个武夫,口舌也不伶俐,更使不得笔杆子,让我得一个大学士,无异于沐猴而冠,贻笑大方啊!”
话是这般说,赵匡胤心情却明显不错,在北伐议功犒赏中,赵匡胤除了一些头衔以及爵禄加增外,还被拜为内阁大学士,同虞国公魏仁溥并列。
第334章 喜讯传来
“朕就知道,朕就知道!”垂拱殿,刘皇帝洪亮的声音在殿梁间回荡,站在御座前,手里甩动着几道奏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尸山血海中闯出来的大将,漠北虽大虽险,却也非其陨之地!杨业、王彦升,无一不是命硬之人!倒是刘昉、刘旻这两小儿,如今当知战阵之凶险了吧!”
内心的喜悦,完全体现在刘皇帝嘴角绽开的笑容上,张雍侍候在下,道:“此皆陛下恩威照拂,将士们方才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没错,经过漫长的等待,以及不懈的遣人寻探之后,来自漠北远征汉军残部的消息,终于传到刘皇帝耳中了。
几乎是同时,有三道奏报自河西而来,分别由河西武德司、布政司、都指挥司,都是六百里加急快报,虽然汇报各依其职能,但侧重点都一样,用意都是向朝廷报喜。显然,哪怕远隔数千里,在取悦刘皇帝这件事上,内外的军政部司官僚们,都是很有共识的。
刘皇帝简单地浏览着,张雍则如常将整理提炼的主要情况向刘皇帝叙说着,包括远征军战斗经过、求生经历以及眼下将士的具体情况。
对于他们艰辛的危险之旅,刘皇帝是有所预料的,因而固然怜悯,却没有太多意外。不过,当得知两万汉骑,最终只余一成得生,仍旧不免唏嘘。
“青山处处埋忠骨啊!”刘皇帝暂时放下了奏报,发出一道深沉的感慨:“百战余生,转战数千里,远征军将士不易啊!”
当然,比起普通将士,刘皇帝毫无疑问更关心他的爱子与大将,抑制住心头的激动,直接问张雍:“杨业与二王,以及刘昉兄弟俩如何了,还有杨延昭,都还安好吧!”
张雍当然明白刘皇帝的心思,因此快速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虽不免创伤,但已休养完好,两位殿下更是安然无恙,陛下可以放心。只有老将军王彦升,年岁已长,又兼疲惫,身体有所不支!”
“没事便好,传令,让河西文武,做好接应事宜,一定要将他们平安接回大汉!其后,让杨业他们回京,朕要亲自接见他们,犒劳他们!”刘皇帝直接吩咐道。
闻言,张雍略表迟疑,而后应道:“启禀陛下,远征军栖身于金山以南,与北廷仅隔一道沙漠,得知西域的形势,主动提出,与西域大军配合,南北合击,消灭辽军余部。时下,恐怕已然领兵南下,突袭北廷城了!
另外,赵公、魏王两位殿下,已先行回到河西,但径往高昌,欲参与西域战事,于轮台、北廷接应远征军将士!”
刘皇帝眉头顿时锁起,在他看来,这样的举动,实在没有必要,又仔细阅览了一遍奏报,再度放下,轻叹道:“杨业他们此举,还是心有疑虑,想要戴罪立功啊!何必呢,不论是大胜凯旋,还是折戟沉沙,他们都是勇士,是大汉功臣,朕褒奖尚且不及,何论罪之?”
“将士们若知陛下这番心意,当更加无畏无悔,为国尽忠!”张雍说道。
顿了下,请示道:“陛下如思子意切,是否下诏,先行召还两位殿下?”
“不!现在召还他们,怕这两个儿子,都要怨朕了!”刘皇帝摇头摆手,轻声道:“他们既然去了,且随之吧,待西域战事有了结果再说吧!这么长时间下落不明都等过来了,又何虑多等一段时间!”
“拟制西北,让诸道全力支持西域大军,尽快结束战事,稳定局面!”刘皇帝吩咐道。
“是!”张雍应命。
略作沉吟,刘皇帝又道:“发文政事堂,准备一支使节,西赴高昌!”
闻之,张雍略显意外,虽有猜测,但还是请示道:“陛下意欲何在?”
刘皇帝悠悠道来:“十余载下来,西域屡遭兵燹,回鹘、辽、黑汗以及大汉之间,刀兵不息,早已是赤地千里,生民无一。大汉以数万兵远征作战,劳师靡费,收益甚微,颇为不值。
眼下,大汉的敌人,仍旧以辽国为主,却不当再起征伐,节外生枝。此番,若非辽军余众盘踞天山以北,朕也未必会下令增兵。
那黑汗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拉锯战争,只怕也不堪其负了吧!”
张雍接话道:“那黑汗虽是号称西域大国,但国弱民寡,十余载东进作战,必然也是疲惫不堪!”
刘皇帝道:“朕就先释放一点善意吧,遣使西去。两国之间,既无世仇,也无积怨,若得两国修好,交通往来,朕也愿弥兵罢战,还西域以安宁!”
“陛下心怀天下,偃武止戈,若得和议,修好相安,实在功德无量啊!”张雍道:“臣以为,那黑汗国必定不会拒绝,他们也不敢再同大汉敌对下去!”
对其恭维,刘皇帝完全免疫了,肯定地说道:“开宝八年之后,除了北方,大汉不当再有其他战争!”
说着,刘皇帝又嘀咕了一句:“大汉,也该收收摊子,缓缓步子了!”
“陛下英明!”张雍发自肺腑地说道。
这些年,大汉帝国扩张过速,朝中不乏有识之士,都看得出来,此前皇帝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虽然警示,但情况还不算严峻,因而也不敢过多谏阻。
而张雍,得益于他所处的位置,同样能立足大局看到一些问题,屡有旁敲侧击的谏言。不过,比起群臣的劝阻,还得像刘皇帝这样自我意识,开始改弦易辙,更加妥当。
“对了,是武德司的人寻到远征军的吧!”刘皇帝突然转变话题。
“正是,武德司河西都知王寅武,曾三次北出河西大漠,前往金山寻探,终有所得!”张雍道。
“这是何人,倒是辛苦他了!”刘皇帝露出点笑容。
在西北也是一方人物的王寅武,在刘皇帝这儿,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对此,同在殿中侍候着的张德钧开口了:“官家,这王寅武也是武德司下的一名干吏,当初遣卢使军西使,就是他随行,不复使命,立功归国!”
“朕似乎有些印象!”刘皇帝点点头,不由瞥了张德钧一眼:“对武德司的情况,你倒是有些了解嘛!”
闻之,张德钧讪讪一笑,说:“小的也派了些人,前往探寻远征军将士踪迹,因而下面的人有所接触!”
刘皇帝也不以为意,问张雍:“李崇矩呢,此事一直是他在负责,如今有结果了,为何不亲自前来汇报?”
张雍拱手道:“陛下,李使君病了!”
“病了?”刘皇帝眉毛一挑,然后玩味地道:“病得似乎有点巧啊!”
琢磨了下,吩咐道:“通知太医院,派人去他府上,给他断断脉,有病,总得治啊!”
“是!”张雍闻言,心头略紧。
而一旁的张德钧,则眼中异色微闪,嘴角不由的掠起一道浅浅的弧度。
“喦脱!”刘皇帝的注意力,则迅速回到收到的喜报上,急欲分享。
“小的在!”
“立刻派人去坤宁殿,将寻到二皇子的消息告之皇后,她可安心了!”刘皇帝一脸的喜悦。
“是!”
“不!”刘皇帝又很快收回成命,起身朝外走去:“朕要亲自去,再把贤妃叫上,还有,出宫把魏王太妃也接进宫来……”
第335章 高丽服软了
“高丽使节,都给我们的宰相准备了什么礼物啊?”垂拱殿内,刘皇帝以一个闲适的姿势躺在长椅上,摇摇晃晃,慢条斯理问道。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已经二十岁的赵德昭,也到了找一个良配的年纪了,这世上有的是名门淑女供其挑选,但如果能尚公主,其余贵女,也就显得寻常了。
思索之间,赵匡义又说话了:“二哥,我虽初归,听说这段时间,朝廷内部暗流涌动,京中流言四起啊!”
赵匡胤闻言微愣,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却望见御阶之下,独据一座,显得有些孤单的宰相赵普。眼中异色一闪,赵匡胤喝了一口酒,淡淡道:“匡义你的耳目,也很灵敏嘛!”
“这等事情,都不需打探,自有人传入耳中!”赵匡义一脸淡定地感慨道:“我们这位赵相公,真是气魄十足,也不知他究竟存着什么用心,竟然想要掘我大汉的根基!”
赵匡义的话里不免讽刺,他身上同样是有爵位的,享受着贵族的待遇,仕途一帆风顺,对赵普当然难有好感。
“匡义还慎言!”赵匡胤顿时止住他,想了想,悠悠说道:“赵相是个干才,有执政宰辅天下的能力与气度,陛下也说他朝廷中第一能做事的人!
如此高的赞誉,如此沉重的宠信,赵相怎么能不做出些成绩来呢?北伐战争,靡费巨大,国家财政,也确实有些困难,这些时日以来,朝廷自政事堂以下,无不围绕着一个‘钱’字展开运作。赵相为国解忧,自有其考量,想来也不是因一己之私念,而误国事,败坏朝纲……”
赵匡胤这番话,似乎很理解赵普,听起来也挺中肯,但就是透着股言不由衷,赵匡义也听出来了,微微一笑:“我虽在地方,对于中枢事务不甚熟悉,但对大汉的情况,还是多少有些了解的。国库亏空,财政拮据,只是北伐靡费造成,属于一时亏损,财税收入虽受影响,但只需假以时日,必能恢复。
何况,朝廷已经在调整政策,行恢复之事,之后会逐渐好转的。赵相欲开源节流,所持主意,也太过大胆,太过狂妄了。
怕只怕,是欲借改善财政之名,行变革之实啊!倘若让其做实了,只怕朝纲都让其败坏了……”
听赵匡义之言,赵匡胤仍旧一副不动如山的样子,但眉头却皱了起来,论及对政治的敏感度,他还是有些不如赵匡义的。
当然,对其言,他也不是没有深思过,勋贵们的忧虑,在赵匡胤身上同样找得到。如果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看,赵匡胤不是不能理解勋贵阶层对朝廷造成的影响以及将来给朝廷带来日益繁重的负担,但是理解归理解,屁股还是决定脑袋。
这是刘家的天下,不是他赵家的,为国尽忠是本分,但为家考虑也是人之常情。他们这批人,从其父赵弘殷开始,靠着披肝沥胆,出生入死,方才挣得如今的家业富贵。
如果从开宝策勋封爵开始算起,这还不到十年,就有人针对他们,想动他们的蛋糕,这如何能接受,又如何能忍?
就如赵匡义所言,大汉的财政拮据,只是一时之困,并没有表面上那般严重,即便朝廷想要开源节流,也不该将目标指向他们这些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
更何况,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加剧的,又岂只是供养勋贵,这在当下的大汉,固然是一笔固定的庞大的支出,但与整个国家而言,又能占多少?大头还在行政、官俸,在战争、戍防,在赈灾、大工。
而把矛头指向他们这些功臣勋贵地养禄之财,显然是不公平的,甚至有些过分,这也是赵匡胤所不能接受的。至于今后,则更不是赵匡胤所考虑的了,眼下就是当保护自家利益的时候。
别的人对此事是如何考虑,赵匡胤不得而知,也没有像一些贵族那般,急急躁躁地去联络,抱怨,谩骂。但是赵匡胤觉得,很多人的想法,大抵是不会和他偏离的,包括那些刘皇帝的心腹重臣,元老故旧。
回过神,赵匡胤看着依旧风度翩翩、淡定自如的赵匡义,问道:“匡义,你回京这两日,见过不少人吧!”
赵匡义轻轻一笑:“在外任职多年,许久未曾还京,一些故友,叙叙衷肠罢了!”
注意到他自信从容的模样,赵匡胤心中暗叹,这个弟弟,如今是越发有主见,也有自己的势力与影响了。
略作沉吟,赵匡胤还是以兄长的身份,警示道:“此事尚无定论,将会如何发展,也难预料,稍有不慎,便是一场风波,不要贸然插手其中,以免惹火上身!”
闻之,赵匡义抿了一口酒,道:“二哥,赵普虽是宰相,还不值得如此忌惮吧!”
赵匡胤悠悠一叹:“赵普不足惧,但其背后之人呢?”
赵匡胤言有所指,赵匡义也有所悟,表情微凝,郑重起来。
“小弟省得!”很快,赵匡义低声笑应道:“不过,任其喧闹,于我赵家也难动分毫,二哥或许该让嫂嫂多往东宫走一走,未来,或许还得落在我那侄女身上……”
兄弟俩对视一眼,似乎有所默契,很快就转变话题,赵匡胤问道:“你在安南当政多年,广有政绩,朝廷对你的治才,评价很高啊!”
闻之,赵匡义摇了摇头,说:“毕竟是穷僻之地,所治也多是刁顽之民,王化之事,也非一朝一夕,并不容易啊!”
“这几年,有大量安南奴流入大汉,都是你操持的?”赵匡胤说道。
“有何疑问?”赵匡义问。
“对于这些异族蕃人,朝廷一直保有戒心,对于引进外奴,也始终没有定论,此事,未料是福是祸,是功是过啊!”赵匡胤道。
这些年,从安南,已有不下二十万的各族土人,被输入国内,用以补充劳力不足。其中,大部分都被役为官奴,或被分与缺少耕作人口的贵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快形成一个产业了。
田钦祚在安南讨灭不臣,除了杀戮之外,也将一些精壮俘虏变卖国内,充当军费之收入。而在南方,甚至出现了一些民间的捕奴队。
大汉是禁止蓄奴的,这样的风气变化,似乎与政策相冲突,当然,这也是针对大汉国民,有些人,是不被以国人待之的。
听赵匡胤之言,赵匡义也仔细想了想,而后说道:“我经手的,多经得起调查,此前也有中枢的授意,那些输入内地的,也多被遣往南方的矿山、盐池,或用以修筑道路桥梁,应无疑问!”
赵匡胤这才点了点头,脸上露出点笑容:“述职之后,下一步去向,可曾确定?”
提及此,赵匡义微微一笑:“我到吏部谈过话,钟尚书传达的陛下意思,大概会落在安南道或者洛阳府,二者择其一!”
“还当尽量争取洛阳府!”赵匡胤肯定地道。
洛阳府与安南道之间,换谁都会选择前者,赵匡义也一样,拱手道:“或许还当仰仗二哥臂助!”
“你我兄弟之间,本该相互扶持,不必如此!”赵匡胤摆摆手道。
“还要恭喜二哥,晋位内阁!”赵匡义又举杯,请道。
闻之,赵匡胤一边摇着头,一边爽朗笑道:“我只是个武夫,口舌也不伶俐,更使不得笔杆子,让我得一个大学士,无异于沐猴而冠,贻笑大方啊!”
话是这般说,赵匡胤心情却明显不错,在北伐议功犒赏中,赵匡胤除了一些头衔以及爵禄加增外,还被拜为内阁大学士,同虞国公魏仁溥并列。
第334章 喜讯传来
“朕就知道,朕就知道!”垂拱殿,刘皇帝洪亮的声音在殿梁间回荡,站在御座前,手里甩动着几道奏报,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尸山血海中闯出来的大将,漠北虽大虽险,却也非其陨之地!杨业、王彦升,无一不是命硬之人!倒是刘昉、刘旻这两小儿,如今当知战阵之凶险了吧!”
内心的喜悦,完全体现在刘皇帝嘴角绽开的笑容上,张雍侍候在下,道:“此皆陛下恩威照拂,将士们方才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没错,经过漫长的等待,以及不懈的遣人寻探之后,来自漠北远征汉军残部的消息,终于传到刘皇帝耳中了。
几乎是同时,有三道奏报自河西而来,分别由河西武德司、布政司、都指挥司,都是六百里加急快报,虽然汇报各依其职能,但侧重点都一样,用意都是向朝廷报喜。显然,哪怕远隔数千里,在取悦刘皇帝这件事上,内外的军政部司官僚们,都是很有共识的。
刘皇帝简单地浏览着,张雍则如常将整理提炼的主要情况向刘皇帝叙说着,包括远征军战斗经过、求生经历以及眼下将士的具体情况。
对于他们艰辛的危险之旅,刘皇帝是有所预料的,因而固然怜悯,却没有太多意外。不过,当得知两万汉骑,最终只余一成得生,仍旧不免唏嘘。
“青山处处埋忠骨啊!”刘皇帝暂时放下了奏报,发出一道深沉的感慨:“百战余生,转战数千里,远征军将士不易啊!”
当然,比起普通将士,刘皇帝毫无疑问更关心他的爱子与大将,抑制住心头的激动,直接问张雍:“杨业与二王,以及刘昉兄弟俩如何了,还有杨延昭,都还安好吧!”
张雍当然明白刘皇帝的心思,因此快速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虽不免创伤,但已休养完好,两位殿下更是安然无恙,陛下可以放心。只有老将军王彦升,年岁已长,又兼疲惫,身体有所不支!”
“没事便好,传令,让河西文武,做好接应事宜,一定要将他们平安接回大汉!其后,让杨业他们回京,朕要亲自接见他们,犒劳他们!”刘皇帝直接吩咐道。
闻言,张雍略表迟疑,而后应道:“启禀陛下,远征军栖身于金山以南,与北廷仅隔一道沙漠,得知西域的形势,主动提出,与西域大军配合,南北合击,消灭辽军余部。时下,恐怕已然领兵南下,突袭北廷城了!
另外,赵公、魏王两位殿下,已先行回到河西,但径往高昌,欲参与西域战事,于轮台、北廷接应远征军将士!”
刘皇帝眉头顿时锁起,在他看来,这样的举动,实在没有必要,又仔细阅览了一遍奏报,再度放下,轻叹道:“杨业他们此举,还是心有疑虑,想要戴罪立功啊!何必呢,不论是大胜凯旋,还是折戟沉沙,他们都是勇士,是大汉功臣,朕褒奖尚且不及,何论罪之?”
“将士们若知陛下这番心意,当更加无畏无悔,为国尽忠!”张雍说道。
顿了下,请示道:“陛下如思子意切,是否下诏,先行召还两位殿下?”
“不!现在召还他们,怕这两个儿子,都要怨朕了!”刘皇帝摇头摆手,轻声道:“他们既然去了,且随之吧,待西域战事有了结果再说吧!这么长时间下落不明都等过来了,又何虑多等一段时间!”
“拟制西北,让诸道全力支持西域大军,尽快结束战事,稳定局面!”刘皇帝吩咐道。
“是!”张雍应命。
略作沉吟,刘皇帝又道:“发文政事堂,准备一支使节,西赴高昌!”
闻之,张雍略显意外,虽有猜测,但还是请示道:“陛下意欲何在?”
刘皇帝悠悠道来:“十余载下来,西域屡遭兵燹,回鹘、辽、黑汗以及大汉之间,刀兵不息,早已是赤地千里,生民无一。大汉以数万兵远征作战,劳师靡费,收益甚微,颇为不值。
眼下,大汉的敌人,仍旧以辽国为主,却不当再起征伐,节外生枝。此番,若非辽军余众盘踞天山以北,朕也未必会下令增兵。
那黑汗国,经过这么多年的拉锯战争,只怕也不堪其负了吧!”
张雍接话道:“那黑汗虽是号称西域大国,但国弱民寡,十余载东进作战,必然也是疲惫不堪!”
刘皇帝道:“朕就先释放一点善意吧,遣使西去。两国之间,既无世仇,也无积怨,若得两国修好,交通往来,朕也愿弥兵罢战,还西域以安宁!”
“陛下心怀天下,偃武止戈,若得和议,修好相安,实在功德无量啊!”张雍道:“臣以为,那黑汗国必定不会拒绝,他们也不敢再同大汉敌对下去!”
对其恭维,刘皇帝完全免疫了,肯定地说道:“开宝八年之后,除了北方,大汉不当再有其他战争!”
说着,刘皇帝又嘀咕了一句:“大汉,也该收收摊子,缓缓步子了!”
“陛下英明!”张雍发自肺腑地说道。
这些年,大汉帝国扩张过速,朝中不乏有识之士,都看得出来,此前皇帝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虽然警示,但情况还不算严峻,因而也不敢过多谏阻。
而张雍,得益于他所处的位置,同样能立足大局看到一些问题,屡有旁敲侧击的谏言。不过,比起群臣的劝阻,还得像刘皇帝这样自我意识,开始改弦易辙,更加妥当。
“对了,是武德司的人寻到远征军的吧!”刘皇帝突然转变话题。
“正是,武德司河西都知王寅武,曾三次北出河西大漠,前往金山寻探,终有所得!”张雍道。
“这是何人,倒是辛苦他了!”刘皇帝露出点笑容。
在西北也是一方人物的王寅武,在刘皇帝这儿,已经没有什么印象了。对此,同在殿中侍候着的张德钧开口了:“官家,这王寅武也是武德司下的一名干吏,当初遣卢使军西使,就是他随行,不复使命,立功归国!”
“朕似乎有些印象!”刘皇帝点点头,不由瞥了张德钧一眼:“对武德司的情况,你倒是有些了解嘛!”
闻之,张德钧讪讪一笑,说:“小的也派了些人,前往探寻远征军将士踪迹,因而下面的人有所接触!”
刘皇帝也不以为意,问张雍:“李崇矩呢,此事一直是他在负责,如今有结果了,为何不亲自前来汇报?”
张雍拱手道:“陛下,李使君病了!”
“病了?”刘皇帝眉毛一挑,然后玩味地道:“病得似乎有点巧啊!”
琢磨了下,吩咐道:“通知太医院,派人去他府上,给他断断脉,有病,总得治啊!”
“是!”张雍闻言,心头略紧。
而一旁的张德钧,则眼中异色微闪,嘴角不由的掠起一道浅浅的弧度。
“喦脱!”刘皇帝的注意力,则迅速回到收到的喜报上,急欲分享。
“小的在!”
“立刻派人去坤宁殿,将寻到二皇子的消息告之皇后,她可安心了!”刘皇帝一脸的喜悦。
“是!”
“不!”刘皇帝又很快收回成命,起身朝外走去:“朕要亲自去,再把贤妃叫上,还有,出宫把魏王太妃也接进宫来……”
第335章 高丽服软了
“高丽使节,都给我们的宰相准备了什么礼物啊?”垂拱殿内,刘皇帝以一个闲适的姿势躺在长椅上,摇摇晃晃,慢条斯理问道。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