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6节
刘皇帝和和气气地说出这番话,语气却给人一种明显的异样感,闻之,李继隆则果断而干脆地摇了摇头,说:“以臣看来,倘北虏南下,若那些首领、酋长仍旧掌控着族兵族产,那么他们若与漠北契丹勾结起来,反叛朝廷,其对北疆、对朝廷造成的破坏岂不是更加严重?”
“呵呵……”听李继隆这么说,刘皇帝表情没什么变化,但就是给面前子婿二人一种缓和的感觉:“你这个考虑,才是正确的,很有见地!”
李继隆微微低下头,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虽然不便承认,但他确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在迎合刘皇帝。
“如你所言,目前北疆的戍防是面临一定麻烦了,既然提出了,如何解决,你可有思量?”刘皇帝继续问道。
李继隆不假思索,拱手道:“臣有上下两策!”
迎接刘皇帝略带期待的目光,李继隆道:“上策,主动出击,发兵北上,挺进漠北,与其待有朝一日胡虏南下,不若将战火烧到漠北,把漠北契丹彻底击溃了,那漠南、山阳及整个北方疆土的威胁也就彻底消除了!”
刘皇帝饮着小酒,听此策,也不由得噎了下,看着一脸认真态度的李继隆,说道:“你难道不知大汉这些年的战略国策?北伐契丹,深入漠北,说得轻巧,真要成行,朝廷将耗费多大的代价,你可知道,我的态度暂且不说,上报到朝廷,政事堂那干大臣是不会同意的!”
“也不说其他人,刘旸也在监国理政,你问问他,他是否认可此议?”
见刘皇帝看向自己,刘旸不动声色,思考了一会儿,方才沉稳地答道:“霸图也是就爹所问,提出策略,他是领军的将领,从军事出发,这确实是个占据主动、消除北患的办法!”
刘旸的话饶了个圈子,为李继隆解释了下,但那态度,显然也是不认可的,至少就目前而言,他是不会赞同对漠北用兵的。
东北地区,事情尚未了结,又岂能再于漠北掀起战火,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汉的重心仍旧放在对内治理致安,稳固统治,归化蛮夷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是为此,哪怕过程中造成了一些看起来不必要的隐患与麻烦。
李继隆当然是聪明人,也听出了刘旸话外之音,不过也是从从容容地,说:“臣对朝廷大政自然有所了解,但臣不认为,偃武避战,不代表畏战怯战,更不意味着朝廷就要自缚手脚。否则,今岁朝廷又何必大举兵出黄龙府,深入东北山林?
再者,哪怕北击漠北,也未必需要举国之力,以当下契丹的实力,也不足以让朝廷全力出击,只是把耗费从戍边变为出击,具体的打法也可采取灵活有效的战法……”
“看来你还是坐不住,想要建功立业啊!”听李继隆之言,刘皇帝也不恼,而是笑呵呵地道。
直接揭过,刘皇帝没有表态,但不表态就是最明确的表态了。
“再说说你的下策吧!”刘皇帝示意道。
对此,李继隆回答得便更加简单直接了:“无他,增派戍卒,加强北疆防御边军实力!”
而听其言,刘皇帝眉头一跳一跳的,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情绪在心头荡漾。给李继隆倒了杯酒,刘皇帝说:“霸图啊,你可知道时下,西起丰州,北抵阴山,东至燕山,朝廷的戍军兵力一共有多少?”
李继隆愣了下,说:“具体的数目,臣未知晓,约计在七到八万人吧!”
“差不多!”刘皇帝点头,又继续问:“那你可知整个北方,有多少戍军?整个大汉南北,又有多少戍卒?”
“将近四十万!”不待其回答,刘皇帝便直接说道,并且,语气带着些压迫性地继续问:“你可知,为了供养如此众多的边军,朝廷每年的花费是多少?”
这个时候,李继隆自然反应过来刘皇帝是什么意思了,但岳父的问题还得回答,并且有些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臣不知!”
“我也不知!”刘皇帝紧着接话,很强势地说道:“但是我知道,每年都在变化,每年都在增加,每年财政司管钱袋子那干人都在向朝廷、向我诉苦叫难!”
“这样的情况,削减边军的提议已经被我给压制住了,你这贸贸然地提出还要增加戍军,都不用等反馈,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朝中的大臣尤其财政司的臣僚们是会跳脚的!”
事实上,关于戍边军费问题,如今刘皇帝也是越来越重视了。如果是之前,他可能会觉得是朝中的文臣,想要通过削减军备,压制武将,压制军队力量,压制勋贵。
但刘皇帝对于军事,对于军队,从来都是重视,高度重视,怎能容忍朝中的文臣横加干涉。然而过了这么多年,财政司的叫声是越来越大,终究是引动了刘皇帝的心思,当做个一番详细的了解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在边军戍防的问题上,耗费确实不菲。
且不提那庞大的戍卒数量,为了供养支持,每年的饷钱、被服、鞋袜、粮秣、军械、牲畜等军需,再加其中的转运损耗,都是一笔庞大至极的支出。
而刘皇帝,对于军队,尤其是最吃苦,环境最艰难的边军将士,也十分优待,至少在待遇上,是绝对不允许短缺的。
这还只是边军,为了国防建设,为了边境安全,耗费再高,朝廷过去也一直咬牙坚持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是刘皇帝,也逐渐感受到了那股从四面侵袭而来的压力的,仿佛看到了那么一天的到来,当朝廷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戍防体系,无法承受那重大的财政压力,那就一意味着崩溃……
事实上,刘皇帝已经有进行调整的考虑,此前就有让政事堂、枢密院、财政司联合商讨,但是,并没能讨论出个结果来。
想要整改,哪里是容易的,贸然动作,那是真容易出问题的。财政司的提议,要么减兵力,要么削待遇,都被刘皇帝直接否决了,那是取祸之道。
因此,当听到李继隆提议要继续增加北疆戍防兵力时,也正好戳中了刘皇帝神经敏感处,点到了他近来的忧虑处,反应也难免大了些。
另外一方面,作此考量,也不只是因为财政负担的缘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边军若是过于庞大,会不会造成外重内虚、枝强干弱的局面?
这是该严厉禁止,严肃警惕的!
哪怕一直以来,刘皇帝都在不断的强调皇权至上,推进中央集权,保证对军队的掌控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局势的发展变化,还是难免形成一种让人担忧的局面,毕竟前车之鉴。
但是,要维持大汉如此广袤的疆域,要维持朝廷的统治,要保障国土的安全,又不得不铺开兵马,加强戍防。这样的为难之处,也是大汉帝国避免不了的。
李继隆作为军事将领,又处在边军之列,自然不会考虑那么多,也难以理解朝廷的痛处。但刘旸是很清楚的,因此,见他面露疑惑,便简单地把朝中关于边军戍防的争议解释了下。
于是,李继隆恍然,自己的建言,与朝廷是处处矛盾啊……
第47章 八十万军队带来的压力
夏风习习,随着三人的先后住口,水榭之间安静了下来,只有脚下微微起伏的金明池水发出些许波浪声。
见刘皇帝再度把酒杯往嘴边送,高耸眉头,一副酒入愁肠的凝思模样,刘旸不由得抓住了刘皇帝端杯的手,关切地劝解道:“爹,还当少饮苦酒,保重御体要紧啊!”
“无妨!”刘皇帝轻声回了句,他其实也就做做样子,杯到嘴边也就是浅浅地戳一口,但感受到刘旸有力的手,还是放下酒杯。
李继隆见状,则拱手语带惭愧地说道:“是臣眼界狭隘,见识浅薄了,难晓得朝廷之为难!”
“这不是你的问题,你在山阳漠南,能够看到的自然只有那一隅之地,所说的,也切中时务,站在你这边塞将领的立场,并无过错,朝廷的为难,自有我与刘旸及那些大臣去头疼!”对自家女婿,刘皇帝的态度还是和蔼的,感其愧意,还出言宽慰。
“不过!”刘皇帝转头看向水榭外的池面,那柔和波光在他深邃的眼神中闪烁着,嘴里平淡道:“话既然说到这里,也可以做些探讨!你是边将,对边塞将士的情况也更加熟悉,依你看来,可有什么妥当的办法,既能缓解国家财政,也能保证疆土巩固?”
这个问题,显然是为难李继隆了,连他与大汉的宰相们,经过那么多轮的商讨,至今尚未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李继隆又如何能够解决,问他也只是就着这个话题,把谈话继续下去罢了。
而李继隆果然凝眉沉思几许,然后有些意外地,对刘皇帝与刘旸道:“陛下,殿下,臣有一个想法,是否可行,还请审鉴!”
刘皇帝顿时来了点兴趣,刘旸也看着李继隆。
“你且试言之,不要有什么顾忌!”刘皇帝道。
“谢陛下!”李继隆谨慎行礼,然后说道:“陛下,时下大汉北疆边军的构成分为几个部分,以山阳为例,都部署下属的三万步骑、诸关城堡镇戍卒、定期轮换之禁军、山阳都指挥司下属兵马,除朝廷正兵之外,还有几千从诸族中征召的蕃兵,以及一些乡勇,在定期训练之余,也承担着辅助戍防职责。
戍边众军中,耗费朝廷钱粮最巨的,毫无疑问当属朝廷正兵,因此,臣思之,若能提高边地乡勇在戍边上的作用,那么便可稍减朝廷正兵驻扎数目!”
听李继隆这么说,刘皇帝眉头下意识地跳了下,显然是被李继隆的话撩拨动了,眼神迅速恢复了清明,露出一抹思索。一旁,刘旸也显得更认真了。
大汉军费支出的居高不下,固然有国土广袤而集众兵而守之的原因,但究其根源,还在于募兵制度。
朝廷内外,不论是宿卫、禁军,还是地方都兵、边防戍军,全都是由朝廷花钱征募的。实行已久的轮戍制度,也只是在这诸种军队中进行轮换,用以平衡,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
而这些军队,都属于脱产的职业士兵,他们不用种地,不用养蚕,只靠吃军粮、得军饷、给朝廷卖命生计。
战争年代,朝廷需要大量的军队,平内乱,却外侮,一统天下,花费再大的代价,也得咬牙坚持。
但是,如今大规模的战争对大汉而言,基本宣告远去了,在和平年代,再以昂贵代价,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就显得费而不惠了。
大汉的正兵,可不只是把人募集起来就完事了,兵员素质要求高,训练任务重,装备精良,待遇方面也从来就没低过,如此一来,朝廷养兵的耗费就更大了。
如今,仅大汉诸边的戍防军队,就有三四十万,倘若再皇城宿卫、拱护京畿及诸多重要关隘禁军、腹地道州驻守的都指挥司兵马以及已然超过七万的水军都算上,大汉的总军力已然超过八十万。
这八十万的常备军力,便是八十万张不事生产、不躬田亩,只待朝廷喂养的嘴,而这些人,也都是青壮年,放到民间,都是最具价值的劳动力。而以大汉五千多万的人口而言,以当下的生产力与社会状态,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难怪朝廷内部,不管是政事堂,还是财政司,都不厌其烦地向刘皇帝请示,要削减军队,降低军费,这绝不单纯出于对军队、对武将的打压,而是实实在在看到了常年维持如此庞大军队的危险。
军队每年的费用,在不断上涨,看不到抑制的趋势,而朝廷的财政收入,却不是无限的,哪怕经过新一轮的财税改革,也只是勉强弥补了当初的亏空罢了。
户部尚书沈义伦去年就曾对刘皇帝说过,再这样下去,他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国家财政会走向崩溃,态度很恳切,描述的后果很严重,当然,也引起了刘皇帝的担忧与重视。
各路兵马中,也就水军好养些,一是不够重视,二是人数少,三则是在海上贸易日益兴旺的当下水军也从中分了一杯羹,能够弥补一些养军的费用。
而陆上大军,却没有那种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各地倒是设立有一些军田,但规模不大,也缺少耕种的劳力,于庞大的马步军体系而言,实在杯水车薪。
因此,当李继隆提出加大乡勇的戍边职责,而减轻朝廷正兵的负担时,刘皇帝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征兵制、义务兵等名词。
而注意到刘皇帝父子的表情,李继隆继续道:“边地不比中原内地,那里条件更为艰苦,生存于其间的百姓也更加剽悍,在武艺、兵器的训练上也更积极,他们足以成为朝廷巩固边陲的有力臂助!与此同时,用他们,所费的钱粮要比朝廷正兵少很多,他们也是就地守卫自己的家园、田土、牧场……”
“嗯!”刘皇帝轻轻地应了声,没有直接表态什么,但这一字一音中,却流露出诸多难言的意味。
见状,刘旸精神顿时饱满,看向刘皇帝:“爹,霸图所言,不失为一道良策,似乎可做尝试!”
“这是要给大汉的兵制动刀子啊!”刘皇帝却眉头紧锁,沉声道。
第48章 处处矛盾
“爹,不至于此吧!”大概是觉得刘皇帝“动刀子”的说法有些严重了,刘旸道:“乡兵义勇本就是大汉军队的辅助与补充,如今只是对边塞乡勇加强建设,用以缓解日趋高昂的边军军费,还是保证疆防安全,一举两得,大汉的兵制也并未更改呀!”
刘皇帝注意到刘旸不解的眼神,稍微沉默了下,说:“开了这道口子,未来会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将来会不会因为财政问题,进一步削减正兵?
在我看来,这就是在大汉的国防军事长堤上凿开一道口子,一个可能引发大汉兵制剧烈变革乃至崩溃的缺口。
辅助终究只是辅助,那些乡兵义勇再是剽悍精壮,能代替朝廷在编正兵吗?半农半兵的乡勇,能与职业的军队相提并论吗?
兵农合一,那是府兵制,没有均田制,连历史老路都会走得不安稳,不妥,实在不妥……”
听刘皇帝之言,刘旸眉头也皱了皱,连续地看了他好几眼,刘旸的表情间也带上了少许郁闷,不解之色愈浓了。
此时的刘皇帝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固执,那忧患意识也过于强烈了,朝廷当下,不管是从财政还是从军政上来说,都是该有所变化了,这一点连刘皇帝自己都清楚。
然而,那种过度的患得患失也实在令人不解,而传达给旁人的,尤其是刘旸这样熟悉他的人,就觉得刘皇帝似乎特别焦虑。
刘皇帝的那套说辞,有说服力吗?并没有太多,那只是刘皇帝常萦于怀的一种顾虑罢了,显得过度,显得莫名,若不是他是刘皇帝,刘旸早就驳斥回去了。
在刘旸酝酿着如何掰扯此事而不会惹怒刘皇帝时,刘皇帝却做出了反应:“此事暂时搁置,这等大事,也不是我们三人在这亭中闲谈议论就能定下的,还需同中枢大臣们商讨商讨,群策群议,我也需要再考虑考虑……”
前不久,在琼林苑中,也是在这水榭边上,父子二人才就东北开发巩固的百年大计做下了决定,那时候刘皇帝可是坚决得很,也没有同大臣们商讨的意思。
显然,重点还在于那最后一句话,还要再考虑考虑。
“陛下,如欲减轻军费糜耗,除了军力之外,还有一条,或可省减!”见自己的提议刘皇帝仍旧没有接受,当然也不算彻底拒绝,李继隆犹豫了下,还是主动开口了。
“你说!”刘皇帝对女婿的态度依旧温和。
李继隆:“以山阳漠南为例,当地边军戍卒每年的军需、补给,有三成来源于山阳当地,除了少数屯场,大多发于云中。有大约五成从太原发送,余者甚至每年需从西京输抵边陲。
陛下也曾言,每年供馈边军,车马粮草转运所耗,就要占据总体耗费的一大部分。从云中出发向沿边堡塞转运军需,所经路程,短则两百里,长则上千里,其中便损失了大量物资。至于从京城往边地转运,过程中的无谓损耗还要更加严重。
于边地而言,军需供给之耗费,除道路遥远之外,也因交通不畅,还有人力不足,每到农忙时节,官府征召民役输送军资,甚至需要把半大的少年组织起来参与运输,以维持军需输送的同时,也让每家每户能够保证劳作,不误农时。
因此,臣以为,若能把军需转运过程中的损耗降低,那么也是能省却一大笔军费……”
听其言,刘皇帝依旧没有表态,看着李继隆沉吟几许,方才道:“关于转运损耗,朝廷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不管是增加车船畜力,还是修路开道,都进行过,但边陲的交通条件现实如此,就是不如中原便利通达,大汉也太大了,也不可能做到如内地这般四通八达,一路顺畅,有的转运损费也是必要的,难以避免的!”
李继隆:“朝廷过去,已于诸道州修建义仓官储,以备不时之需,效果显著。臣以为,可于沿边关防要地,兴建几座军仓,用以存储粮草、米面、军械、被服等军需,如此,既可备战争,平日里也能更近地调派供给,做到及时省便!”
听其言,刘皇帝却摇了摇头,道:“那兴修这些军需仓场之后,要将它们填充满仓,仍旧需要从其他地方调运物资,这个过程中的转运损耗,还是是不可避免的。如此,省却的,便利的,也仅仅是边陲军需供给,其他地方向边疆输送……”
说道这儿,刘皇帝忽然顿住了,两眼下意识地眯了下,略带玩味地打量着李继隆:“霸图,你不会是在暗示我,对大汉的军需供给体系,做整改吧!”
李继隆微愣,摇了摇头:“臣并无此意,只是就北疆当下的军需转运做此建言,若有疏漏不察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听李继隆这么说,刘皇帝淡淡一笑,他觉得,这个女婿就是那个意思,因而,意味深长地道:“你是边将,为军情军务做此考虑,想要改善,确是在本职之内,无可指摘,不过,安守本分还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情,有些问题,朝廷不是看不到,但朝廷自有综合整体的考量!”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呵呵……”听李继隆这么说,刘皇帝表情没什么变化,但就是给面前子婿二人一种缓和的感觉:“你这个考虑,才是正确的,很有见地!”
李继隆微微低下头,似乎有些不好意思,虽然不便承认,但他确实很大程度上,还是在迎合刘皇帝。
“如你所言,目前北疆的戍防是面临一定麻烦了,既然提出了,如何解决,你可有思量?”刘皇帝继续问道。
李继隆不假思索,拱手道:“臣有上下两策!”
迎接刘皇帝略带期待的目光,李继隆道:“上策,主动出击,发兵北上,挺进漠北,与其待有朝一日胡虏南下,不若将战火烧到漠北,把漠北契丹彻底击溃了,那漠南、山阳及整个北方疆土的威胁也就彻底消除了!”
刘皇帝饮着小酒,听此策,也不由得噎了下,看着一脸认真态度的李继隆,说道:“你难道不知大汉这些年的战略国策?北伐契丹,深入漠北,说得轻巧,真要成行,朝廷将耗费多大的代价,你可知道,我的态度暂且不说,上报到朝廷,政事堂那干大臣是不会同意的!”
“也不说其他人,刘旸也在监国理政,你问问他,他是否认可此议?”
见刘皇帝看向自己,刘旸不动声色,思考了一会儿,方才沉稳地答道:“霸图也是就爹所问,提出策略,他是领军的将领,从军事出发,这确实是个占据主动、消除北患的办法!”
刘旸的话饶了个圈子,为李继隆解释了下,但那态度,显然也是不认可的,至少就目前而言,他是不会赞同对漠北用兵的。
东北地区,事情尚未了结,又岂能再于漠北掀起战火,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汉的重心仍旧放在对内治理致安,稳固统治,归化蛮夷政策的最终目标,也是为此,哪怕过程中造成了一些看起来不必要的隐患与麻烦。
李继隆当然是聪明人,也听出了刘旸话外之音,不过也是从从容容地,说:“臣对朝廷大政自然有所了解,但臣不认为,偃武避战,不代表畏战怯战,更不意味着朝廷就要自缚手脚。否则,今岁朝廷又何必大举兵出黄龙府,深入东北山林?
再者,哪怕北击漠北,也未必需要举国之力,以当下契丹的实力,也不足以让朝廷全力出击,只是把耗费从戍边变为出击,具体的打法也可采取灵活有效的战法……”
“看来你还是坐不住,想要建功立业啊!”听李继隆之言,刘皇帝也不恼,而是笑呵呵地道。
直接揭过,刘皇帝没有表态,但不表态就是最明确的表态了。
“再说说你的下策吧!”刘皇帝示意道。
对此,李继隆回答得便更加简单直接了:“无他,增派戍卒,加强北疆防御边军实力!”
而听其言,刘皇帝眉头一跳一跳的,似乎有种说不出的情绪在心头荡漾。给李继隆倒了杯酒,刘皇帝说:“霸图啊,你可知道时下,西起丰州,北抵阴山,东至燕山,朝廷的戍军兵力一共有多少?”
李继隆愣了下,说:“具体的数目,臣未知晓,约计在七到八万人吧!”
“差不多!”刘皇帝点头,又继续问:“那你可知整个北方,有多少戍军?整个大汉南北,又有多少戍卒?”
“将近四十万!”不待其回答,刘皇帝便直接说道,并且,语气带着些压迫性地继续问:“你可知,为了供养如此众多的边军,朝廷每年的花费是多少?”
这个时候,李继隆自然反应过来刘皇帝是什么意思了,但岳父的问题还得回答,并且有些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臣不知!”
“我也不知!”刘皇帝紧着接话,很强势地说道:“但是我知道,每年都在变化,每年都在增加,每年财政司管钱袋子那干人都在向朝廷、向我诉苦叫难!”
“这样的情况,削减边军的提议已经被我给压制住了,你这贸贸然地提出还要增加戍军,都不用等反馈,我可以直接告诉你,朝中的大臣尤其财政司的臣僚们是会跳脚的!”
事实上,关于戍边军费问题,如今刘皇帝也是越来越重视了。如果是之前,他可能会觉得是朝中的文臣,想要通过削减军备,压制武将,压制军队力量,压制勋贵。
但刘皇帝对于军事,对于军队,从来都是重视,高度重视,怎能容忍朝中的文臣横加干涉。然而过了这么多年,财政司的叫声是越来越大,终究是引动了刘皇帝的心思,当做个一番详细的了解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在边军戍防的问题上,耗费确实不菲。
且不提那庞大的戍卒数量,为了供养支持,每年的饷钱、被服、鞋袜、粮秣、军械、牲畜等军需,再加其中的转运损耗,都是一笔庞大至极的支出。
而刘皇帝,对于军队,尤其是最吃苦,环境最艰难的边军将士,也十分优待,至少在待遇上,是绝对不允许短缺的。
这还只是边军,为了国防建设,为了边境安全,耗费再高,朝廷过去也一直咬牙坚持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哪怕是刘皇帝,也逐渐感受到了那股从四面侵袭而来的压力的,仿佛看到了那么一天的到来,当朝廷无法支撑如此庞大的戍防体系,无法承受那重大的财政压力,那就一意味着崩溃……
事实上,刘皇帝已经有进行调整的考虑,此前就有让政事堂、枢密院、财政司联合商讨,但是,并没能讨论出个结果来。
想要整改,哪里是容易的,贸然动作,那是真容易出问题的。财政司的提议,要么减兵力,要么削待遇,都被刘皇帝直接否决了,那是取祸之道。
因此,当听到李继隆提议要继续增加北疆戍防兵力时,也正好戳中了刘皇帝神经敏感处,点到了他近来的忧虑处,反应也难免大了些。
另外一方面,作此考量,也不只是因为财政负担的缘故,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边军若是过于庞大,会不会造成外重内虚、枝强干弱的局面?
这是该严厉禁止,严肃警惕的!
哪怕一直以来,刘皇帝都在不断的强调皇权至上,推进中央集权,保证对军队的掌控力,但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局势的发展变化,还是难免形成一种让人担忧的局面,毕竟前车之鉴。
但是,要维持大汉如此广袤的疆域,要维持朝廷的统治,要保障国土的安全,又不得不铺开兵马,加强戍防。这样的为难之处,也是大汉帝国避免不了的。
李继隆作为军事将领,又处在边军之列,自然不会考虑那么多,也难以理解朝廷的痛处。但刘旸是很清楚的,因此,见他面露疑惑,便简单地把朝中关于边军戍防的争议解释了下。
于是,李继隆恍然,自己的建言,与朝廷是处处矛盾啊……
第47章 八十万军队带来的压力
夏风习习,随着三人的先后住口,水榭之间安静了下来,只有脚下微微起伏的金明池水发出些许波浪声。
见刘皇帝再度把酒杯往嘴边送,高耸眉头,一副酒入愁肠的凝思模样,刘旸不由得抓住了刘皇帝端杯的手,关切地劝解道:“爹,还当少饮苦酒,保重御体要紧啊!”
“无妨!”刘皇帝轻声回了句,他其实也就做做样子,杯到嘴边也就是浅浅地戳一口,但感受到刘旸有力的手,还是放下酒杯。
李继隆见状,则拱手语带惭愧地说道:“是臣眼界狭隘,见识浅薄了,难晓得朝廷之为难!”
“这不是你的问题,你在山阳漠南,能够看到的自然只有那一隅之地,所说的,也切中时务,站在你这边塞将领的立场,并无过错,朝廷的为难,自有我与刘旸及那些大臣去头疼!”对自家女婿,刘皇帝的态度还是和蔼的,感其愧意,还出言宽慰。
“不过!”刘皇帝转头看向水榭外的池面,那柔和波光在他深邃的眼神中闪烁着,嘴里平淡道:“话既然说到这里,也可以做些探讨!你是边将,对边塞将士的情况也更加熟悉,依你看来,可有什么妥当的办法,既能缓解国家财政,也能保证疆土巩固?”
这个问题,显然是为难李继隆了,连他与大汉的宰相们,经过那么多轮的商讨,至今尚未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李继隆又如何能够解决,问他也只是就着这个话题,把谈话继续下去罢了。
而李继隆果然凝眉沉思几许,然后有些意外地,对刘皇帝与刘旸道:“陛下,殿下,臣有一个想法,是否可行,还请审鉴!”
刘皇帝顿时来了点兴趣,刘旸也看着李继隆。
“你且试言之,不要有什么顾忌!”刘皇帝道。
“谢陛下!”李继隆谨慎行礼,然后说道:“陛下,时下大汉北疆边军的构成分为几个部分,以山阳为例,都部署下属的三万步骑、诸关城堡镇戍卒、定期轮换之禁军、山阳都指挥司下属兵马,除朝廷正兵之外,还有几千从诸族中征召的蕃兵,以及一些乡勇,在定期训练之余,也承担着辅助戍防职责。
戍边众军中,耗费朝廷钱粮最巨的,毫无疑问当属朝廷正兵,因此,臣思之,若能提高边地乡勇在戍边上的作用,那么便可稍减朝廷正兵驻扎数目!”
听李继隆这么说,刘皇帝眉头下意识地跳了下,显然是被李继隆的话撩拨动了,眼神迅速恢复了清明,露出一抹思索。一旁,刘旸也显得更认真了。
大汉军费支出的居高不下,固然有国土广袤而集众兵而守之的原因,但究其根源,还在于募兵制度。
朝廷内外,不论是宿卫、禁军,还是地方都兵、边防戍军,全都是由朝廷花钱征募的。实行已久的轮戍制度,也只是在这诸种军队中进行轮换,用以平衡,加强朝廷对军队的控制。
而这些军队,都属于脱产的职业士兵,他们不用种地,不用养蚕,只靠吃军粮、得军饷、给朝廷卖命生计。
战争年代,朝廷需要大量的军队,平内乱,却外侮,一统天下,花费再大的代价,也得咬牙坚持。
但是,如今大规模的战争对大汉而言,基本宣告远去了,在和平年代,再以昂贵代价,维持一支庞大的军队,就显得费而不惠了。
大汉的正兵,可不只是把人募集起来就完事了,兵员素质要求高,训练任务重,装备精良,待遇方面也从来就没低过,如此一来,朝廷养兵的耗费就更大了。
如今,仅大汉诸边的戍防军队,就有三四十万,倘若再皇城宿卫、拱护京畿及诸多重要关隘禁军、腹地道州驻守的都指挥司兵马以及已然超过七万的水军都算上,大汉的总军力已然超过八十万。
这八十万的常备军力,便是八十万张不事生产、不躬田亩,只待朝廷喂养的嘴,而这些人,也都是青壮年,放到民间,都是最具价值的劳动力。而以大汉五千多万的人口而言,以当下的生产力与社会状态,实在不是一个小数字。
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难怪朝廷内部,不管是政事堂,还是财政司,都不厌其烦地向刘皇帝请示,要削减军队,降低军费,这绝不单纯出于对军队、对武将的打压,而是实实在在看到了常年维持如此庞大军队的危险。
军队每年的费用,在不断上涨,看不到抑制的趋势,而朝廷的财政收入,却不是无限的,哪怕经过新一轮的财税改革,也只是勉强弥补了当初的亏空罢了。
户部尚书沈义伦去年就曾对刘皇帝说过,再这样下去,他都不知道什么时候国家财政会走向崩溃,态度很恳切,描述的后果很严重,当然,也引起了刘皇帝的担忧与重视。
各路兵马中,也就水军好养些,一是不够重视,二是人数少,三则是在海上贸易日益兴旺的当下水军也从中分了一杯羹,能够弥补一些养军的费用。
而陆上大军,却没有那种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各地倒是设立有一些军田,但规模不大,也缺少耕种的劳力,于庞大的马步军体系而言,实在杯水车薪。
因此,当李继隆提出加大乡勇的戍边职责,而减轻朝廷正兵的负担时,刘皇帝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出征兵制、义务兵等名词。
而注意到刘皇帝父子的表情,李继隆继续道:“边地不比中原内地,那里条件更为艰苦,生存于其间的百姓也更加剽悍,在武艺、兵器的训练上也更积极,他们足以成为朝廷巩固边陲的有力臂助!与此同时,用他们,所费的钱粮要比朝廷正兵少很多,他们也是就地守卫自己的家园、田土、牧场……”
“嗯!”刘皇帝轻轻地应了声,没有直接表态什么,但这一字一音中,却流露出诸多难言的意味。
见状,刘旸精神顿时饱满,看向刘皇帝:“爹,霸图所言,不失为一道良策,似乎可做尝试!”
“这是要给大汉的兵制动刀子啊!”刘皇帝却眉头紧锁,沉声道。
第48章 处处矛盾
“爹,不至于此吧!”大概是觉得刘皇帝“动刀子”的说法有些严重了,刘旸道:“乡兵义勇本就是大汉军队的辅助与补充,如今只是对边塞乡勇加强建设,用以缓解日趋高昂的边军军费,还是保证疆防安全,一举两得,大汉的兵制也并未更改呀!”
刘皇帝注意到刘旸不解的眼神,稍微沉默了下,说:“开了这道口子,未来会如何发展,如何变化?将来会不会因为财政问题,进一步削减正兵?
在我看来,这就是在大汉的国防军事长堤上凿开一道口子,一个可能引发大汉兵制剧烈变革乃至崩溃的缺口。
辅助终究只是辅助,那些乡兵义勇再是剽悍精壮,能代替朝廷在编正兵吗?半农半兵的乡勇,能与职业的军队相提并论吗?
兵农合一,那是府兵制,没有均田制,连历史老路都会走得不安稳,不妥,实在不妥……”
听刘皇帝之言,刘旸眉头也皱了皱,连续地看了他好几眼,刘旸的表情间也带上了少许郁闷,不解之色愈浓了。
此时的刘皇帝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固执,那忧患意识也过于强烈了,朝廷当下,不管是从财政还是从军政上来说,都是该有所变化了,这一点连刘皇帝自己都清楚。
然而,那种过度的患得患失也实在令人不解,而传达给旁人的,尤其是刘旸这样熟悉他的人,就觉得刘皇帝似乎特别焦虑。
刘皇帝的那套说辞,有说服力吗?并没有太多,那只是刘皇帝常萦于怀的一种顾虑罢了,显得过度,显得莫名,若不是他是刘皇帝,刘旸早就驳斥回去了。
在刘旸酝酿着如何掰扯此事而不会惹怒刘皇帝时,刘皇帝却做出了反应:“此事暂时搁置,这等大事,也不是我们三人在这亭中闲谈议论就能定下的,还需同中枢大臣们商讨商讨,群策群议,我也需要再考虑考虑……”
前不久,在琼林苑中,也是在这水榭边上,父子二人才就东北开发巩固的百年大计做下了决定,那时候刘皇帝可是坚决得很,也没有同大臣们商讨的意思。
显然,重点还在于那最后一句话,还要再考虑考虑。
“陛下,如欲减轻军费糜耗,除了军力之外,还有一条,或可省减!”见自己的提议刘皇帝仍旧没有接受,当然也不算彻底拒绝,李继隆犹豫了下,还是主动开口了。
“你说!”刘皇帝对女婿的态度依旧温和。
李继隆:“以山阳漠南为例,当地边军戍卒每年的军需、补给,有三成来源于山阳当地,除了少数屯场,大多发于云中。有大约五成从太原发送,余者甚至每年需从西京输抵边陲。
陛下也曾言,每年供馈边军,车马粮草转运所耗,就要占据总体耗费的一大部分。从云中出发向沿边堡塞转运军需,所经路程,短则两百里,长则上千里,其中便损失了大量物资。至于从京城往边地转运,过程中的无谓损耗还要更加严重。
于边地而言,军需供给之耗费,除道路遥远之外,也因交通不畅,还有人力不足,每到农忙时节,官府征召民役输送军资,甚至需要把半大的少年组织起来参与运输,以维持军需输送的同时,也让每家每户能够保证劳作,不误农时。
因此,臣以为,若能把军需转运过程中的损耗降低,那么也是能省却一大笔军费……”
听其言,刘皇帝依旧没有表态,看着李继隆沉吟几许,方才道:“关于转运损耗,朝廷不是没有想过办法,不管是增加车船畜力,还是修路开道,都进行过,但边陲的交通条件现实如此,就是不如中原便利通达,大汉也太大了,也不可能做到如内地这般四通八达,一路顺畅,有的转运损费也是必要的,难以避免的!”
李继隆:“朝廷过去,已于诸道州修建义仓官储,以备不时之需,效果显著。臣以为,可于沿边关防要地,兴建几座军仓,用以存储粮草、米面、军械、被服等军需,如此,既可备战争,平日里也能更近地调派供给,做到及时省便!”
听其言,刘皇帝却摇了摇头,道:“那兴修这些军需仓场之后,要将它们填充满仓,仍旧需要从其他地方调运物资,这个过程中的转运损耗,还是是不可避免的。如此,省却的,便利的,也仅仅是边陲军需供给,其他地方向边疆输送……”
说道这儿,刘皇帝忽然顿住了,两眼下意识地眯了下,略带玩味地打量着李继隆:“霸图,你不会是在暗示我,对大汉的军需供给体系,做整改吧!”
李继隆微愣,摇了摇头:“臣并无此意,只是就北疆当下的军需转运做此建言,若有疏漏不察之处,还请陛下恕罪!”
听李继隆这么说,刘皇帝淡淡一笑,他觉得,这个女婿就是那个意思,因而,意味深长地道:“你是边将,为军情军务做此考虑,想要改善,确是在本职之内,无可指摘,不过,安守本分还是很重要的。有些事情,有些问题,朝廷不是看不到,但朝廷自有综合整体的考量!”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