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7节
刘皇帝则不置可否,随意地摆了摆手。
等王寅武退下之后,刘皇帝方才冷冷地道:“此人,如今连武德使都不会做了!”
第134章 西征!
“我家虎儿一张牙舞爪,便要吃人啊!刘旻这一仗打得不错,虽然获不多,但足以挫败黑汗嚣张气焰,展我大汉雄威!”崇政殿内,刘皇帝龙颜大悦,发出一阵喜悦的笑声。
这半年多来,刘皇帝就少有如此开怀之时,此时释然大笑,冬日暗淡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明媚起来了。
室外的光线婆娑入内,照在刘皇帝身上,也照出他半张脸,露出的喜色确实做不得假。他也确实有些日子,没收到足以高兴的消息的。
安西传来捷报,魏王刘旻在焉耆城外大败寻衅滋扰的黑汗军队,斩首八百余级,缴获战马五百余匹。
近几个月来,因为使团遇害一案,大汉与黑汗之间那本不牢固的关系,迅速由冷淡步入对峙,直至如今的兵戎相见。
不过,虽然距离上一次两国交兵,已然过去了整整十年,但当年的教训黑汗还是有所警惕的,因此,没有大举东进。
而是选择小心翼翼的,不断派遣小股骑兵,扰边滋事,袭击焉耆周边的村镇、牧场,籍以试探大汉的反应。
或许黑汗国还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毕竟他们的使者都被害了,大汉多少要给些补偿吧,他们占理,哪怕派兵扰边,也只是展示是态度的做法,大汉不当反应过激。
而针对黑汗军的袭扰,安西的初期也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相应地派出骑兵,驱逐来犯之敌,双方的骑兵在龟兹、焉耆二地之间,缠斗绞杀,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汉军的被动软弱的表现,大概给黑汗军增强了信心,一直到九月,在其驻龟兹军事长官阿里亚曼的率领下,三千多的黑汗轻骑东进,兵寇焉耆。
还美其名曰,鉴于近月以来不断有黑汗叛贼乱兵流窜汉境,影响到两国关系,特地来搜捕乱匪。
这样的挑衅举动,彻底激怒了魏王刘旻以及安西汉军,似乎是为了安抚黑汗军队,刘旻特地遣使联络,希望其撤军,同时还送去了一些酒肉犒军。
当然,这自是麻痹对方的一种办法,而事实上,刘旻早就决定要狠狠地教训这些夜郎自大的黑汗人,在此前的纷扰中,早已从高昌、轮台等地集中兵马、粮械,又有来自刘皇帝强硬的勉励,更不会有什么负担。
阿里亚曼这支军队,也算是正好撞到刘旻的刀口上。于是,在开宝二十年九月十三日,刘旻集步骑一万余人,对扰边的黑汗军进行围攻。
经过漠北远征的刘旻,对骑兵的运用十分熟练,亲率三千汉骑,绕袭其后。大汉军队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战争中,早已成熟,不只是靠着精良的武器,战术战法也研究到一种极深的境界,野战中的步骑结合,更是纵横无敌的倚仗,摆开阵势,无惧任何敌手。
不过,黑汗军队终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般鲁莽,很是警惕,斥候洒得很开,在察觉到汉军的动作后,果断开溜。
因此,即便刘旻筹划得再周密,也未能如期地完成合围,最终演变成一场追逐战,汉军的步骑结合优势没能发挥出来,强弩、火箭等重型武器也未起到作用,徒以兵力优势以及出奇不意制胜,虽然最后获得了胜利,成功驱逐了黑汗军,但未能全歼,让其逃脱,同时,自身还死伤了三百余人,这就让策划“对黑反击战”的刘旻很不满意了。
不过即便如此,捷报上达东京后,刘皇帝仍旧很高兴,不论过程如何,损伤如何,至少结果还是好的,出了刘皇帝胸中一口恶气。
“传诏褒奖!有功将士,当升则升,当奖则奖!”刘皇帝冲侍立于殿中的枢密使刘廷翰吩咐道。
“是!”
“现如今安西是什么情况?”刘皇帝又问。
对此,刘廷翰早有准备,迅速答来:“回陛下,焉耆一战后,魏王殿下趁势领军,向西掩进,攻取龟兹以东两百余里的乌垒小城,就地驻扎!黑汗军则全部撤回龟兹防守!”
“看来,刘旻是想西进了!”刘皇帝摸着下巴,琢磨了下说道。
此时,太子刘旸也开口了,道:“六弟已然上表,请率安西、河西之众,攻伐黑汗!”
“志气可嘉!”闻言,刘皇帝当即给了一个肯定的态度:“黑汗如今,已然成为一头拦路虎,袭扰犯境也就罢了,还阻挠大汉与西方的交流来往,这颗绊脚石,该当移除!”
“刘旻有什么要求?”刘皇帝问。
刘廷翰拱手道:“魏王殿下上表,请求兵马、粮械支援,尤其是骑兵以及火箭、炮车等攻城武器,殿下以为,黑汗军以骑兵为主要战力,必须以骑制骑,保障军需补给供应,同时西进不乏强关要隘,需以强大攻城器械辅助!”
“看来这一场小胜,并没有让刘旻大意啊,这是要稳扎稳打啊!”刘皇帝不由露出了点笑意:“如此,让帅师伐国,朕也可放心了!”
刘廷翰道:“据魏王殿下分析,焉耆一战,黑汗军并未遭受重创,其东进之举,更像挑衅之举,以期王师西进。
根据这段时间西北的各项军情,军情司也做了深入剖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黑汗国也在积极备战,征召兵马,囤积粮械,准备与大汉大战一场!
其国内,也在大力宣扬安西以及大汉的富饶,鼓动国民参军参战,黑汗野心,昭然若揭!”
听刘廷翰这么说,刘皇帝眉头一凝,有些跳跃性地说道:“倘若如此,莫非使团案是黑汗国自己做的?”
但很快又摇了摇头,暗暗嘀咕道,或许来使也只是为了麻痹大汉。
“对黑汗异状,卿等是如何考虑的?”刘皇帝看着刘廷翰。
刘廷翰严肃道:“在过去近二十年中,黑汗数次东进,屡屡受挫,先败于契丹,后折于大汉,再让他们主动向东进攻,他们也觉力有不足。
因而,臣等猜测,他们是想先防守,再反击,若能吸引王师西进,依山据险而守,借以消耗王师,寻机反功。
于大汉而言,安西远在数千里外,鞭长莫及,一旦受创,短时间内恐怕无力支援,会与其可趁之机……”
“黑汗国竟然如此天真?”刘皇帝有些不屑道:“大汉能被其牵着鼻子走?”
刘廷翰:“至少,王师大举西进,或许已合其意!”
听完这番论事,刘皇帝沉默了下来,背着手在舆图下踱起了步子,脚步声在殿中十分清晰,一步一声,敲在在场之人心头。
良久,刘皇帝扭身,满面威严,发号施令:“不论黑汗存在何等心思,到这一步,那就打!蕞尔小国,妄图挑战大汉,侵我疆土,就当狠狠收拾,破其城,灭其国!
拟诏,着魏王刘旻,全权负责征西军事,安西、河西边军、团练,悉供其调用,所需兵马、粮械,一应同意调拨!”
“是!”见刘皇帝下定了决心,刘廷翰自然只有俯首听命。
“六弟毕竟年轻,担此重任,为防有失,是否再派一名宿将辅助!”刘旸有些担心地提议。
闻言,刘皇帝瞥了他一眼,思考一阵,却是不由叹息道:“可惜郭进病了,王彦升老了,杨业在南方,否则他们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的将帅们都陆陆续续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也使得越发念旧的刘皇帝,常有无人可用之感。
不过,大汉的上层中,精英实则并不少,稍作沉吟,又指示道:“就让杨延昭西进,为西征副帅。”
“驸马久经沙场,智勇双全,可保无虞!”刘廷翰立刻表示赞同。
一个李继隆,一个杨延昭,大概是刘皇帝最中意的两个女婿了,都是军中翘楚,统帅之英,也逐渐成为大汉军队的顶梁柱了。
对此,刘旸也表示认可,他与杨延昭的关系,也素来不错。
“自北伐收复安西以来,大汉便持守势,或许守得久了,让人小觑了,觉得可以肆意挑衅了。既然如此,那就打一场,朕倒要看看,这个意图以一隅之地,抗帝国之大者,能有怎样的结局!”刘皇帝目光死死地盯着西域,冷冷地说道:“告诉刘旻,让他好好打,待他凯旋,朕亲自给他庆功!”
“是!”
“仅以安西之力,想要破灭黑汗,怕也力有不殆,让河西文武全力支持,倘若因为后方供馈不力,以叛国罪论处!”刘皇帝对河西官场的不满情绪仍未消除,因此话里仍旧夹枪带棒的:“还有,告诉王明,筹措调度,可是王明的老本行了,朕仍留他在任上,正为此时,希望他不要再让朕失望了!”
“陛下,攻伐黑汗,或许还可联络于阗国,他们这些年始终饱受黑汗威胁,若其举兵于南,王师陈兵于东,两相配合,也可减轻大军负担!”刘旸提议道。
闻言,刘皇帝不由得嗤笑:“大汉与于阗打交道也不是一日两日,他们是什么脾性,你还不了解?”
虽然有些瞧不上于阗,但是考虑了下,刘皇帝还是同意了。
对黑汗进攻的决策,迅速做下,不过刘皇帝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始终没有作话的宰相赵普身上。
见他面无表情,侍立一侧,默不作声,眉头稍稍蹙起,露出点笑容,亲和地问道:“赵卿,这么大的事,你这个宰相怎么不开言呢?若是没有你的认可,朕做这开战的决定,可难心安啊!”
一听这话,赵普就是脸色一变,赶忙应道:“陛下言重了,老臣实不敢当!黑汗犯我大汉,该当予以诛除!”
第135章 煎熬的宰相
“不过!”赵普微低着头,话锋一转,语气平静地叙来:“黑汗于大汉小,于西域则强,行征伐之事,若用兵少,则事难济,若用兵众,则供馈难济。
从河西至军前,亦有两千里之遥,却愈进兵,路途愈远,损耗必然巨大,即便尽河西之力,恐怕难以长久为继。
且半载以来,河西震荡,人心不稳,这些情况,还需加以考虑衡量……”
赵普这番老成谋国的话,刘皇帝是越听越不对味,不由打断他,脸上虽然还挂着点笑容,但语气却显得有些不阴不阳:“听赵卿的意思,是不支持西征了?”
面对刘皇帝施加的无形压力,赵普老腰微佝,谨慎地道:“陛下,大汉已然有十余载未大举用兵了,夫战,庙算多胜,庙算少不胜,还望陛下统筹思量!”
看赵普一副秉公直言的模样,刘皇帝也不好发难了,想了想,还是应了句:“赵卿所言有理!”
“不过!”刘皇帝话锋同样一转,定定地说道:“正是因为久疏战阵,才该让军队动一动,以免军备废弛!好战必亡的道理朕懂,但忘战必危同样需要牢记。
大汉永远不能马放南山,兵制改革也有些年头,正好可以检验一下,这些年新兵制下军队训练成果,战力如何,是否还是当年横扫天下的无敌王师,黑汗,正好是一块不错的磨刀石!”
说着,刘皇帝的手已然不自主地挥动起来:“至于军需供给,自是重中之重,但再难再远,比得上当初北伐契丹吗?再艰再险,比得上当年南征大理吗?
在朕看来,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倘若不是大汉西征,而是黑汗东侵,难道河西就可以用这些理由,来推搪叫苦,无所作为吗?
赵卿所言人心不稳,朕倒要问一句,是何人不安,何人不稳?西北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剿匪行动,报上来的战果丰硕,治安转良,仍旧不稳,那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是谁出了问题?
从进兵西北开始,河西安稳发展了近二十年,所积所攒,还不足以支撑一场战争?即便河西有所不足,那西北呢,西北之后,还有整个大汉,黑汗如何伐不得!”
刘皇帝这一番论调,充满了咄咄逼人之意,对此,赵普还能如何。默默观察了下刘皇帝脸色,心中微叹,拱手请道:“陛下明睿果断,高屋建瓴,是老臣昏聩迂腐,未能体察圣意……”
见状,刘皇帝立刻挥挥手,止住他,笑眯眯地说道:“赵卿言重了!你操劳国事,多年辛勤,年纪又长,有所疏漏,在所难免。再者,朕与朝廷也需要你这些老成谋国之言,如此,方可阴阳调和,稳如泰山……”
刘皇帝虽出安慰之言,但这话在赵普听来,总是有些扎耳。赵普脸上不敢表现出异样,反而要感动皇帝的体谅,只是心中的苦涩感愈浓了。
过去,哪怕君臣之间有些意见不同,但刘皇帝说话,绝不会如此阴阳怪气,如此让人别扭难安。
但是,这几个月来,虽然在面对赵普时,经常笑脸示人,然那种隐隐的针对,实在让赵普应接不暇。
“西域军事,还有辛苦诸卿,全力支持!”刘皇帝又发出总结性的指令。
“是!”
……
离开崇政殿后,赵普独走,一边思索,形容一敛,呈现出的就是凝重之态。经过最近一个多月的相处以及小心翼翼的试探,他已然确定,刘皇帝对他确实有些看法了。
事实上,赵普早就察觉到了,只是过去从没有像如今这般露骨扎心,而关键的转变,就是从卢多逊被杀之后开始。
卢多逊被杀后,大汉中枢陷入了一阵诡异的平静中,卢党几乎被清理一空,与其牵涉者多受到惩罚,幸免的也都不敢再张扬,都察院的御史差不多换了一遍。
按理说,最大的敌对势力倒了,赵普这边该弹冠相庆才是,但是,在赵普的压制下,“相党”的一干人等,也都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张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在这种氛围中,朝廷风气大清,行政效率空前提高,仿佛回到了乾祐早期年代,那种积极昂扬、上下齐心的景象再度呈现于大汉朝堂。
然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卢多逊死后,中枢原本的权力结构被彻底打破,从政事堂到诸部司乃至地方道州,都是如此,然而,新平衡的构建却在刘皇帝刻意的压制下,显得缓慢而滞后。
诸部司衙署以及地方职缺,都好弥补,并且已经在赵普的指导下进行着人事,大汉可绝对不缺做官的人。
但是,一些关键分工、影响到朝廷权力平衡的职位,就不是赵普可以决定的了,而刘皇帝,却没有任何指示。
因此,在这一个多月,或者说在卢多逊下狱后的几个月内,朝廷内部,形成了一种“相党”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不论是赵匡义还是王著这样的勋臣故旧,都低调地很,也就愈加突出赵普的权力与地位,这样的情况,让政治嗅觉极其敏感的赵普实在不安,乃至煎熬。
时至如今,赵普才真正体会到,一个平衡的局面,对于朝廷,对于他自己有多重要。卢多逊虽然令人厌恶,甚至不断地想扳倒自己,但是有此人在台前吸引目光,却也分担了自己的压力,让自己的权位稳固。
一朝垮台,他赵普就凸显出来了,简直是被架在火炉上烤。这才多久,他对卢多逊竟有种思念之情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
等王寅武退下之后,刘皇帝方才冷冷地道:“此人,如今连武德使都不会做了!”
第134章 西征!
“我家虎儿一张牙舞爪,便要吃人啊!刘旻这一仗打得不错,虽然获不多,但足以挫败黑汗嚣张气焰,展我大汉雄威!”崇政殿内,刘皇帝龙颜大悦,发出一阵喜悦的笑声。
这半年多来,刘皇帝就少有如此开怀之时,此时释然大笑,冬日暗淡的阳光,似乎都变得明媚起来了。
室外的光线婆娑入内,照在刘皇帝身上,也照出他半张脸,露出的喜色确实做不得假。他也确实有些日子,没收到足以高兴的消息的。
安西传来捷报,魏王刘旻在焉耆城外大败寻衅滋扰的黑汗军队,斩首八百余级,缴获战马五百余匹。
近几个月来,因为使团遇害一案,大汉与黑汗之间那本不牢固的关系,迅速由冷淡步入对峙,直至如今的兵戎相见。
不过,虽然距离上一次两国交兵,已然过去了整整十年,但当年的教训黑汗还是有所警惕的,因此,没有大举东进。
而是选择小心翼翼的,不断派遣小股骑兵,扰边滋事,袭击焉耆周边的村镇、牧场,籍以试探大汉的反应。
或许黑汗国还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毕竟他们的使者都被害了,大汉多少要给些补偿吧,他们占理,哪怕派兵扰边,也只是展示是态度的做法,大汉不当反应过激。
而针对黑汗军的袭扰,安西的初期也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只是相应地派出骑兵,驱逐来犯之敌,双方的骑兵在龟兹、焉耆二地之间,缠斗绞杀,持续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汉军的被动软弱的表现,大概给黑汗军增强了信心,一直到九月,在其驻龟兹军事长官阿里亚曼的率领下,三千多的黑汗轻骑东进,兵寇焉耆。
还美其名曰,鉴于近月以来不断有黑汗叛贼乱兵流窜汉境,影响到两国关系,特地来搜捕乱匪。
这样的挑衅举动,彻底激怒了魏王刘旻以及安西汉军,似乎是为了安抚黑汗军队,刘旻特地遣使联络,希望其撤军,同时还送去了一些酒肉犒军。
当然,这自是麻痹对方的一种办法,而事实上,刘旻早就决定要狠狠地教训这些夜郎自大的黑汗人,在此前的纷扰中,早已从高昌、轮台等地集中兵马、粮械,又有来自刘皇帝强硬的勉励,更不会有什么负担。
阿里亚曼这支军队,也算是正好撞到刘旻的刀口上。于是,在开宝二十年九月十三日,刘旻集步骑一万余人,对扰边的黑汗军进行围攻。
经过漠北远征的刘旻,对骑兵的运用十分熟练,亲率三千汉骑,绕袭其后。大汉军队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战争中,早已成熟,不只是靠着精良的武器,战术战法也研究到一种极深的境界,野战中的步骑结合,更是纵横无敌的倚仗,摆开阵势,无惧任何敌手。
不过,黑汗军队终究不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般鲁莽,很是警惕,斥候洒得很开,在察觉到汉军的动作后,果断开溜。
因此,即便刘旻筹划得再周密,也未能如期地完成合围,最终演变成一场追逐战,汉军的步骑结合优势没能发挥出来,强弩、火箭等重型武器也未起到作用,徒以兵力优势以及出奇不意制胜,虽然最后获得了胜利,成功驱逐了黑汗军,但未能全歼,让其逃脱,同时,自身还死伤了三百余人,这就让策划“对黑反击战”的刘旻很不满意了。
不过即便如此,捷报上达东京后,刘皇帝仍旧很高兴,不论过程如何,损伤如何,至少结果还是好的,出了刘皇帝胸中一口恶气。
“传诏褒奖!有功将士,当升则升,当奖则奖!”刘皇帝冲侍立于殿中的枢密使刘廷翰吩咐道。
“是!”
“现如今安西是什么情况?”刘皇帝又问。
对此,刘廷翰早有准备,迅速答来:“回陛下,焉耆一战后,魏王殿下趁势领军,向西掩进,攻取龟兹以东两百余里的乌垒小城,就地驻扎!黑汗军则全部撤回龟兹防守!”
“看来,刘旻是想西进了!”刘皇帝摸着下巴,琢磨了下说道。
此时,太子刘旸也开口了,道:“六弟已然上表,请率安西、河西之众,攻伐黑汗!”
“志气可嘉!”闻言,刘皇帝当即给了一个肯定的态度:“黑汗如今,已然成为一头拦路虎,袭扰犯境也就罢了,还阻挠大汉与西方的交流来往,这颗绊脚石,该当移除!”
“刘旻有什么要求?”刘皇帝问。
刘廷翰拱手道:“魏王殿下上表,请求兵马、粮械支援,尤其是骑兵以及火箭、炮车等攻城武器,殿下以为,黑汗军以骑兵为主要战力,必须以骑制骑,保障军需补给供应,同时西进不乏强关要隘,需以强大攻城器械辅助!”
“看来这一场小胜,并没有让刘旻大意啊,这是要稳扎稳打啊!”刘皇帝不由露出了点笑意:“如此,让帅师伐国,朕也可放心了!”
刘廷翰道:“据魏王殿下分析,焉耆一战,黑汗军并未遭受重创,其东进之举,更像挑衅之举,以期王师西进。
根据这段时间西北的各项军情,军情司也做了深入剖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黑汗国也在积极备战,征召兵马,囤积粮械,准备与大汉大战一场!
其国内,也在大力宣扬安西以及大汉的富饶,鼓动国民参军参战,黑汗野心,昭然若揭!”
听刘廷翰这么说,刘皇帝眉头一凝,有些跳跃性地说道:“倘若如此,莫非使团案是黑汗国自己做的?”
但很快又摇了摇头,暗暗嘀咕道,或许来使也只是为了麻痹大汉。
“对黑汗异状,卿等是如何考虑的?”刘皇帝看着刘廷翰。
刘廷翰严肃道:“在过去近二十年中,黑汗数次东进,屡屡受挫,先败于契丹,后折于大汉,再让他们主动向东进攻,他们也觉力有不足。
因而,臣等猜测,他们是想先防守,再反击,若能吸引王师西进,依山据险而守,借以消耗王师,寻机反功。
于大汉而言,安西远在数千里外,鞭长莫及,一旦受创,短时间内恐怕无力支援,会与其可趁之机……”
“黑汗国竟然如此天真?”刘皇帝有些不屑道:“大汉能被其牵着鼻子走?”
刘廷翰:“至少,王师大举西进,或许已合其意!”
听完这番论事,刘皇帝沉默了下来,背着手在舆图下踱起了步子,脚步声在殿中十分清晰,一步一声,敲在在场之人心头。
良久,刘皇帝扭身,满面威严,发号施令:“不论黑汗存在何等心思,到这一步,那就打!蕞尔小国,妄图挑战大汉,侵我疆土,就当狠狠收拾,破其城,灭其国!
拟诏,着魏王刘旻,全权负责征西军事,安西、河西边军、团练,悉供其调用,所需兵马、粮械,一应同意调拨!”
“是!”见刘皇帝下定了决心,刘廷翰自然只有俯首听命。
“六弟毕竟年轻,担此重任,为防有失,是否再派一名宿将辅助!”刘旸有些担心地提议。
闻言,刘皇帝瞥了他一眼,思考一阵,却是不由叹息道:“可惜郭进病了,王彦升老了,杨业在南方,否则他们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辈的将帅们都陆陆续续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也使得越发念旧的刘皇帝,常有无人可用之感。
不过,大汉的上层中,精英实则并不少,稍作沉吟,又指示道:“就让杨延昭西进,为西征副帅。”
“驸马久经沙场,智勇双全,可保无虞!”刘廷翰立刻表示赞同。
一个李继隆,一个杨延昭,大概是刘皇帝最中意的两个女婿了,都是军中翘楚,统帅之英,也逐渐成为大汉军队的顶梁柱了。
对此,刘旸也表示认可,他与杨延昭的关系,也素来不错。
“自北伐收复安西以来,大汉便持守势,或许守得久了,让人小觑了,觉得可以肆意挑衅了。既然如此,那就打一场,朕倒要看看,这个意图以一隅之地,抗帝国之大者,能有怎样的结局!”刘皇帝目光死死地盯着西域,冷冷地说道:“告诉刘旻,让他好好打,待他凯旋,朕亲自给他庆功!”
“是!”
“仅以安西之力,想要破灭黑汗,怕也力有不殆,让河西文武全力支持,倘若因为后方供馈不力,以叛国罪论处!”刘皇帝对河西官场的不满情绪仍未消除,因此话里仍旧夹枪带棒的:“还有,告诉王明,筹措调度,可是王明的老本行了,朕仍留他在任上,正为此时,希望他不要再让朕失望了!”
“陛下,攻伐黑汗,或许还可联络于阗国,他们这些年始终饱受黑汗威胁,若其举兵于南,王师陈兵于东,两相配合,也可减轻大军负担!”刘旸提议道。
闻言,刘皇帝不由得嗤笑:“大汉与于阗打交道也不是一日两日,他们是什么脾性,你还不了解?”
虽然有些瞧不上于阗,但是考虑了下,刘皇帝还是同意了。
对黑汗进攻的决策,迅速做下,不过刘皇帝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环顾四周,目光落在始终没有作话的宰相赵普身上。
见他面无表情,侍立一侧,默不作声,眉头稍稍蹙起,露出点笑容,亲和地问道:“赵卿,这么大的事,你这个宰相怎么不开言呢?若是没有你的认可,朕做这开战的决定,可难心安啊!”
一听这话,赵普就是脸色一变,赶忙应道:“陛下言重了,老臣实不敢当!黑汗犯我大汉,该当予以诛除!”
第135章 煎熬的宰相
“不过!”赵普微低着头,话锋一转,语气平静地叙来:“黑汗于大汉小,于西域则强,行征伐之事,若用兵少,则事难济,若用兵众,则供馈难济。
从河西至军前,亦有两千里之遥,却愈进兵,路途愈远,损耗必然巨大,即便尽河西之力,恐怕难以长久为继。
且半载以来,河西震荡,人心不稳,这些情况,还需加以考虑衡量……”
赵普这番老成谋国的话,刘皇帝是越听越不对味,不由打断他,脸上虽然还挂着点笑容,但语气却显得有些不阴不阳:“听赵卿的意思,是不支持西征了?”
面对刘皇帝施加的无形压力,赵普老腰微佝,谨慎地道:“陛下,大汉已然有十余载未大举用兵了,夫战,庙算多胜,庙算少不胜,还望陛下统筹思量!”
看赵普一副秉公直言的模样,刘皇帝也不好发难了,想了想,还是应了句:“赵卿所言有理!”
“不过!”刘皇帝话锋同样一转,定定地说道:“正是因为久疏战阵,才该让军队动一动,以免军备废弛!好战必亡的道理朕懂,但忘战必危同样需要牢记。
大汉永远不能马放南山,兵制改革也有些年头,正好可以检验一下,这些年新兵制下军队训练成果,战力如何,是否还是当年横扫天下的无敌王师,黑汗,正好是一块不错的磨刀石!”
说着,刘皇帝的手已然不自主地挥动起来:“至于军需供给,自是重中之重,但再难再远,比得上当初北伐契丹吗?再艰再险,比得上当年南征大理吗?
在朕看来,这些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倘若不是大汉西征,而是黑汗东侵,难道河西就可以用这些理由,来推搪叫苦,无所作为吗?
赵卿所言人心不稳,朕倒要问一句,是何人不安,何人不稳?西北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剿匪行动,报上来的战果丰硕,治安转良,仍旧不稳,那是哪里出了问题,又是谁出了问题?
从进兵西北开始,河西安稳发展了近二十年,所积所攒,还不足以支撑一场战争?即便河西有所不足,那西北呢,西北之后,还有整个大汉,黑汗如何伐不得!”
刘皇帝这一番论调,充满了咄咄逼人之意,对此,赵普还能如何。默默观察了下刘皇帝脸色,心中微叹,拱手请道:“陛下明睿果断,高屋建瓴,是老臣昏聩迂腐,未能体察圣意……”
见状,刘皇帝立刻挥挥手,止住他,笑眯眯地说道:“赵卿言重了!你操劳国事,多年辛勤,年纪又长,有所疏漏,在所难免。再者,朕与朝廷也需要你这些老成谋国之言,如此,方可阴阳调和,稳如泰山……”
刘皇帝虽出安慰之言,但这话在赵普听来,总是有些扎耳。赵普脸上不敢表现出异样,反而要感动皇帝的体谅,只是心中的苦涩感愈浓了。
过去,哪怕君臣之间有些意见不同,但刘皇帝说话,绝不会如此阴阳怪气,如此让人别扭难安。
但是,这几个月来,虽然在面对赵普时,经常笑脸示人,然那种隐隐的针对,实在让赵普应接不暇。
“西域军事,还有辛苦诸卿,全力支持!”刘皇帝又发出总结性的指令。
“是!”
……
离开崇政殿后,赵普独走,一边思索,形容一敛,呈现出的就是凝重之态。经过最近一个多月的相处以及小心翼翼的试探,他已然确定,刘皇帝对他确实有些看法了。
事实上,赵普早就察觉到了,只是过去从没有像如今这般露骨扎心,而关键的转变,就是从卢多逊被杀之后开始。
卢多逊被杀后,大汉中枢陷入了一阵诡异的平静中,卢党几乎被清理一空,与其牵涉者多受到惩罚,幸免的也都不敢再张扬,都察院的御史差不多换了一遍。
按理说,最大的敌对势力倒了,赵普这边该弹冠相庆才是,但是,在赵普的压制下,“相党”的一干人等,也都夹着尾巴做人,不敢张扬,尽心尽力,尽职尽责。
在这种氛围中,朝廷风气大清,行政效率空前提高,仿佛回到了乾祐早期年代,那种积极昂扬、上下齐心的景象再度呈现于大汉朝堂。
然而,有一个关键的问题,卢多逊死后,中枢原本的权力结构被彻底打破,从政事堂到诸部司乃至地方道州,都是如此,然而,新平衡的构建却在刘皇帝刻意的压制下,显得缓慢而滞后。
诸部司衙署以及地方职缺,都好弥补,并且已经在赵普的指导下进行着人事,大汉可绝对不缺做官的人。
但是,一些关键分工、影响到朝廷权力平衡的职位,就不是赵普可以决定的了,而刘皇帝,却没有任何指示。
因此,在这一个多月,或者说在卢多逊下狱后的几个月内,朝廷内部,形成了一种“相党”一家独大的局面。
而不论是赵匡义还是王著这样的勋臣故旧,都低调地很,也就愈加突出赵普的权力与地位,这样的情况,让政治嗅觉极其敏感的赵普实在不安,乃至煎熬。
时至如今,赵普才真正体会到,一个平衡的局面,对于朝廷,对于他自己有多重要。卢多逊虽然令人厌恶,甚至不断地想扳倒自己,但是有此人在台前吸引目光,却也分担了自己的压力,让自己的权位稳固。
一朝垮台,他赵普就凸显出来了,简直是被架在火炉上烤。这才多久,他对卢多逊竟有种思念之情了……
lt;div style=quot;text-align:center;quot;gt;
lt;scriptgt;read_xia();lt;/script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