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节
“便是如此,你怎敢定我们杀头之罪?”
麻斌本来就觉得没人杀而手痒,他这种粗鄙汉子根本不是正常套路来的,听到这话心里头就想起自己过去的悲惨以及对这类无良之人的愤恨。
他直接起身,手指勾了勾,“拿刀来。”
锐利的金属摩擦声让这几人冷汗直流,大概也回想起了锦衣卫的恐怖,原先抻着脑袋喊的那位开始觉得事情不对,“等……等等,你,你要干什么?”
“不干什么,觉得你很会讲道理,所以跟你讲讲道理。”
噗呲一声,他竟直接当堂一刀把人给砍了,鲜血溅了他一手。
消息传到耿启的耳朵里,他都觉得胆寒。
民间投献土地之事确实有之,现在锦衣卫竟然以偷税漏税的问题来反查这些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件事从上到下都知道,但都不说,为啥?因为朝堂上站着的人,不少人自家都接受土地投献。
但都知道是一回事,正儿八经的当个事情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所谓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一上称千斤都打不住就是这个道理。
耿启不好直接讲,但再碰到麻斌的时候,他还是旁敲侧击的说:“上差,仅是投献土地之罪就杀了人,兄弟我总是觉得到时候上面追下来,会找咱的麻烦。万一砍错个头……这,这也不好解释啊。”
“上面是谁?”麻斌不解。
锦衣卫明明已经代行天子令了,还有什么上面?
第五百九十一章 新年新侍从
耿启被问得憋到说不出话。
锦衣卫的名头他也是知道的,直勾勾的问你上面是谁,好像在审问似的。
没有办法,他也只得接受了。
正月初八时北方下了一场大雪,蓟州、顺天都报了雪情。
漫天的白雪覆盖大地,天地之间都雾蒙蒙的,走出了城到乡下,田间地头都是枯败的杨树,冷寂、空旷。
雪停以后才在白茫茫之中看见一对对黑点。
虽然耿启对上次锦衣卫杀人提出了点疑义,但是隔天他再下乡,才发现遇到的每个人忽然变得客气了许多。
不似之前那般拖拖沓沓,反而带了好几个管家一样的人,主动把耿启这路人马往地里领,说话之间也满是热情。
“这片地先前存在私役的情形,是吧?”麻斌还是掌握了部分情况的。
“额……有是有的。不过上差放心,那是老黄历。现在朝廷说不允许,那末将便禁了这一条。”
这家伙听话的耿启都有些不习惯,不过他懒得管这些,自己走到田埂上远望,“以前的老人说,开垦这些荒地都不容易的。”
“末将一时糊涂,起了贪念。但总归没有糟践这些好地,现在朝廷要收回,不用烦心,明年开春就可耕种。正巧天降瑞雪,这是吉兆啊。”
耿启道:“时间紧张,得快些把这些田分到军户头上,以往的黄册也得重新弄。赵千户,你这里也是每户30亩?”
“是的,这块地力好。每亩能产两到三石粮米,30亩地一年能得七八十石的粮米,只要是丰年怎么也够了。”
麻斌哼了一声,“你也说了,得是丰年。若不是丰年呢?还有那些没有30亩地,要怎么活?”
而且这还只是税前。
“上差说的是,末将糊涂,末将糊涂。”
耿启也不啰嗦了,“就这两天,马上重分田亩吧。就按照每户30亩,要登记入册、给予田契。麻副使还是宁夏来的,宁夏分田之后还有个办法,就是不允许田产买卖。”
“不允许买卖?那要是有人私下卖了呢?这算谁的?”
“私下买卖朝廷不承认。换句话说,只要卖田的人告官,一告一个准,官府必须将田判给原主。因为是违反朝廷法度的购买,买田所花费的银子,自然也就要不回来了。所以赵千户要是想买,尽可去买。”
麻斌还添了一句,“也可以买通官府的人,将田不判给原主。”
赵千户是怂,但是好赖话还是听得出来的,锦衣卫的杀神和你说贿赂官员这个办法,那你能信?
所以头摇得和拨浪鼓似的,“不敢不敢不敢,末将一定按照朝廷旨意办事。耿指挥说的事,我们最多二十天,必能分好,这都是熟田了嘛。”
这样耿启就骑马前往下一个地方了。
其实这样做起来很慢,蓟州那么大,这要跑下来得到什么时候?
不过随着范围的扩大,总兵府那边肯定还会再派其他专员,谁让现在上边儿要求高,锦衣卫天天看着。
现在还传出个要第二轮巡视。
这个人人都有压力,麻斌也有。
如果第二轮巡视,巡不出什么太大的问题他还可以交差,可万一找出一大堆毛病,那皇帝到时候要怀疑他的作用了。
“耿指挥,今儿比前几次轻松了吧?”
这么一上午已经看了三处地方了。
“仰赖麻副使襄助,确实没那么难了。”
麻斌拍了拍自己的刀,“有时候,还是得靠它。”
“还有一事。”
“怎的了?”
“虽然我明白朝廷的意思,不过买田的钱都不退,这也未免不讲道理。”
麻斌轻抬眼皮,“但这样管用。”
……
朱厚照在春节后收到了关于蓟州屯田清理推进情况的奏疏。
心中感叹,看来还真得杀几个人才管用。
“侍从室有人吧?叫一个来。”
“是。”
侍从室现在变成三个人了,靳贵当然算一个,他像屁股沾了胶水儿,好几年没离开侍从室,而后就是谢丕。
不过他们两个人实在是不够,忙得是脚不沾地,所以朱厚照也一直在考虑增加一个。
一直到今年过了除夕,宫里递出圣旨,调翰林院编修景旸(音同‘阳’)入侍从室。
景旸是正德元年朝廷加科的榜眼。
中第之后在翰林院也熬了近四年了,朱厚照偶尔会关注一下翰林院这个储才之所,看看到底有没有真的大才。
不过没看出眉目来,毕竟才华都在肚子里,实在也不容易看出,他又不会仅凭一些文章就胡乱任用,但景旸这个人,还是入了他的眼的。
因为这家伙是个拼命三郎。
朱厚照曾经吩咐过翰林院,要他们整理唐宋之时的军事建设史料,尤其是唐朝。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各类资料,他都会要求翰林院整理,以供他阅读。
每次速度都挺快的。
他嘴上夸过几回,后来偶然得知每次这类任务下去,景旸都是不惜身体、连续通宵的阅读整理。
就冲这份认真,朱厚照就得记住他。
之后就让锦衣卫仔细探听这个人,发现景旸孝顺母亲,也算是严于律己,这样就在春节之后决定调其入侍从室。
这么一调就是一飞冲天,从此就为天子近侍。
“伯时(景旸字),蓟州上的这份奏疏你誊抄一份,后面应当还会有,每一份你都保留。这是第一份具体禀报分了多少田亩的奏疏,其中田地多少顷,士兵多少人这些数据都很重要,你要仔细记录,到最后的时候朕会让蓟州上一份总的,数据对一对,对不上,要马上提醒朕。”
景旸是成化十二年生人,如今也三十五岁了,其身形瘦削,脸长而黑,下巴还有一颗黑痣,其实不太好看的。
“微臣遵旨。”
“军屯田地每亩收籽粒数一斗两升,朕估计蓟州应有五万多顷田地,这样的话一年的屯田籽粒就是……”
朱厚照在算,亩百为顷,500多万亩,取550的话……
“陛下,应该在60到70万石左右。”
“嚯,你瞧瞧,与往年相比,应该要增长10倍了吧?”
景旸回禀,“去年蓟州镇上缴籽粒数六万八千余石。不过重分田亩有些地方可能会来不及,到了正德六年就理应有60万石往上了。”
“所以说这军屯怎么能不清理?你初入侍从室,便从整理这些数据入手。太多,朕有时会记不住”
“微臣领旨。”
其实六十万石还是少了,基本上总数也很难达到洪武后期和永乐早期两千万石的规模。毕竟后来永乐、宣德、正统几帝都减税了。
为什么减税也很简单,就是军屯侵占军户活不下去,不得不减。只不过前几任皇帝还有减的空间,到朱厚照这里,一年就收个一百多万石,那还减什么?
再减干脆全部免了得了,还能落个好名声。
对于现在的朱厚照来说,他对籽粒数的目标是能达到八百万至一千万石的规模,除此之外,军屯清理以后,军屯本身供养军队的功能也应该恢复,换句话说,军饷里面本色的部分,不应该再叫朝廷承担多少了。
最多就是再发一些折色银。
而且他还有裁军的念头。
所以军粮这部分要是在正德五年以后还成为朝廷的负担,那朱厚照就得找一些人的麻烦。
不仅如此,上缴的这些屯田籽粒,可以让大明岁入一举突破三千万石的桎梏,考虑到军粮支出也节省出来,官俸、宗禄、军费三去其一。
那么保守估计岁入一半,也就是一千五百万石以上的税粮是可以调配使用的。
当然了,宗禄是另一桩事。
这样一来,不管是国内赈灾还是国外出征,至少都能拿得出粮食来。
治国多年,才算大见成效。
心中始终有一个盼头,朱厚照这皇帝当起来才起劲,攥着手中的奏疏,他又在想,“蓟州之乱这次死了不少人,流放也不少,十万兵马能剩七万就不错了,嗯……”
朱厚照手指有规律的点着桌子,“先不要通过内阁。侍从室私下给蓟州总兵杨尚义去一封信,请他考虑一下,蓟州镇兵员减少以后是不是能结合实际干脆再将人员精简一番,边军总是一冲就散,那养着有何用?伯时。”
“微臣明白,拟好以后臣再请陛下过目。”
“喔,先让靳贵看一眼。”
“是。”
因为初次召见,朱厚照想着多说几句,“伯时,你在翰林院时朕便听过你的名声,说你做起事来认真仔细、勤奋刻苦。这本是好的,朕也赞赏你这一点。不过侍从室不比翰林院,翰林院的事做完也就做完了,但在这里,你第一件事没做完,第十件事可能已经来了。所以,万不能再按照你以往的风格,否则不出两个月,朕就得为你召太医了。内心确要有激情,但外表还是要从容不迫,记住朕的这句话。”
麻斌本来就觉得没人杀而手痒,他这种粗鄙汉子根本不是正常套路来的,听到这话心里头就想起自己过去的悲惨以及对这类无良之人的愤恨。
他直接起身,手指勾了勾,“拿刀来。”
锐利的金属摩擦声让这几人冷汗直流,大概也回想起了锦衣卫的恐怖,原先抻着脑袋喊的那位开始觉得事情不对,“等……等等,你,你要干什么?”
“不干什么,觉得你很会讲道理,所以跟你讲讲道理。”
噗呲一声,他竟直接当堂一刀把人给砍了,鲜血溅了他一手。
消息传到耿启的耳朵里,他都觉得胆寒。
民间投献土地之事确实有之,现在锦衣卫竟然以偷税漏税的问题来反查这些人。
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件事从上到下都知道,但都不说,为啥?因为朝堂上站着的人,不少人自家都接受土地投献。
但都知道是一回事,正儿八经的当个事情说出来又是另一回事。所谓不上称没有四两重,一上称千斤都打不住就是这个道理。
耿启不好直接讲,但再碰到麻斌的时候,他还是旁敲侧击的说:“上差,仅是投献土地之罪就杀了人,兄弟我总是觉得到时候上面追下来,会找咱的麻烦。万一砍错个头……这,这也不好解释啊。”
“上面是谁?”麻斌不解。
锦衣卫明明已经代行天子令了,还有什么上面?
第五百九十一章 新年新侍从
耿启被问得憋到说不出话。
锦衣卫的名头他也是知道的,直勾勾的问你上面是谁,好像在审问似的。
没有办法,他也只得接受了。
正月初八时北方下了一场大雪,蓟州、顺天都报了雪情。
漫天的白雪覆盖大地,天地之间都雾蒙蒙的,走出了城到乡下,田间地头都是枯败的杨树,冷寂、空旷。
雪停以后才在白茫茫之中看见一对对黑点。
虽然耿启对上次锦衣卫杀人提出了点疑义,但是隔天他再下乡,才发现遇到的每个人忽然变得客气了许多。
不似之前那般拖拖沓沓,反而带了好几个管家一样的人,主动把耿启这路人马往地里领,说话之间也满是热情。
“这片地先前存在私役的情形,是吧?”麻斌还是掌握了部分情况的。
“额……有是有的。不过上差放心,那是老黄历。现在朝廷说不允许,那末将便禁了这一条。”
这家伙听话的耿启都有些不习惯,不过他懒得管这些,自己走到田埂上远望,“以前的老人说,开垦这些荒地都不容易的。”
“末将一时糊涂,起了贪念。但总归没有糟践这些好地,现在朝廷要收回,不用烦心,明年开春就可耕种。正巧天降瑞雪,这是吉兆啊。”
耿启道:“时间紧张,得快些把这些田分到军户头上,以往的黄册也得重新弄。赵千户,你这里也是每户30亩?”
“是的,这块地力好。每亩能产两到三石粮米,30亩地一年能得七八十石的粮米,只要是丰年怎么也够了。”
麻斌哼了一声,“你也说了,得是丰年。若不是丰年呢?还有那些没有30亩地,要怎么活?”
而且这还只是税前。
“上差说的是,末将糊涂,末将糊涂。”
耿启也不啰嗦了,“就这两天,马上重分田亩吧。就按照每户30亩,要登记入册、给予田契。麻副使还是宁夏来的,宁夏分田之后还有个办法,就是不允许田产买卖。”
“不允许买卖?那要是有人私下卖了呢?这算谁的?”
“私下买卖朝廷不承认。换句话说,只要卖田的人告官,一告一个准,官府必须将田判给原主。因为是违反朝廷法度的购买,买田所花费的银子,自然也就要不回来了。所以赵千户要是想买,尽可去买。”
麻斌还添了一句,“也可以买通官府的人,将田不判给原主。”
赵千户是怂,但是好赖话还是听得出来的,锦衣卫的杀神和你说贿赂官员这个办法,那你能信?
所以头摇得和拨浪鼓似的,“不敢不敢不敢,末将一定按照朝廷旨意办事。耿指挥说的事,我们最多二十天,必能分好,这都是熟田了嘛。”
这样耿启就骑马前往下一个地方了。
其实这样做起来很慢,蓟州那么大,这要跑下来得到什么时候?
不过随着范围的扩大,总兵府那边肯定还会再派其他专员,谁让现在上边儿要求高,锦衣卫天天看着。
现在还传出个要第二轮巡视。
这个人人都有压力,麻斌也有。
如果第二轮巡视,巡不出什么太大的问题他还可以交差,可万一找出一大堆毛病,那皇帝到时候要怀疑他的作用了。
“耿指挥,今儿比前几次轻松了吧?”
这么一上午已经看了三处地方了。
“仰赖麻副使襄助,确实没那么难了。”
麻斌拍了拍自己的刀,“有时候,还是得靠它。”
“还有一事。”
“怎的了?”
“虽然我明白朝廷的意思,不过买田的钱都不退,这也未免不讲道理。”
麻斌轻抬眼皮,“但这样管用。”
……
朱厚照在春节后收到了关于蓟州屯田清理推进情况的奏疏。
心中感叹,看来还真得杀几个人才管用。
“侍从室有人吧?叫一个来。”
“是。”
侍从室现在变成三个人了,靳贵当然算一个,他像屁股沾了胶水儿,好几年没离开侍从室,而后就是谢丕。
不过他们两个人实在是不够,忙得是脚不沾地,所以朱厚照也一直在考虑增加一个。
一直到今年过了除夕,宫里递出圣旨,调翰林院编修景旸(音同‘阳’)入侍从室。
景旸是正德元年朝廷加科的榜眼。
中第之后在翰林院也熬了近四年了,朱厚照偶尔会关注一下翰林院这个储才之所,看看到底有没有真的大才。
不过没看出眉目来,毕竟才华都在肚子里,实在也不容易看出,他又不会仅凭一些文章就胡乱任用,但景旸这个人,还是入了他的眼的。
因为这家伙是个拼命三郎。
朱厚照曾经吩咐过翰林院,要他们整理唐宋之时的军事建设史料,尤其是唐朝。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各类资料,他都会要求翰林院整理,以供他阅读。
每次速度都挺快的。
他嘴上夸过几回,后来偶然得知每次这类任务下去,景旸都是不惜身体、连续通宵的阅读整理。
就冲这份认真,朱厚照就得记住他。
之后就让锦衣卫仔细探听这个人,发现景旸孝顺母亲,也算是严于律己,这样就在春节之后决定调其入侍从室。
这么一调就是一飞冲天,从此就为天子近侍。
“伯时(景旸字),蓟州上的这份奏疏你誊抄一份,后面应当还会有,每一份你都保留。这是第一份具体禀报分了多少田亩的奏疏,其中田地多少顷,士兵多少人这些数据都很重要,你要仔细记录,到最后的时候朕会让蓟州上一份总的,数据对一对,对不上,要马上提醒朕。”
景旸是成化十二年生人,如今也三十五岁了,其身形瘦削,脸长而黑,下巴还有一颗黑痣,其实不太好看的。
“微臣遵旨。”
“军屯田地每亩收籽粒数一斗两升,朕估计蓟州应有五万多顷田地,这样的话一年的屯田籽粒就是……”
朱厚照在算,亩百为顷,500多万亩,取550的话……
“陛下,应该在60到70万石左右。”
“嚯,你瞧瞧,与往年相比,应该要增长10倍了吧?”
景旸回禀,“去年蓟州镇上缴籽粒数六万八千余石。不过重分田亩有些地方可能会来不及,到了正德六年就理应有60万石往上了。”
“所以说这军屯怎么能不清理?你初入侍从室,便从整理这些数据入手。太多,朕有时会记不住”
“微臣领旨。”
其实六十万石还是少了,基本上总数也很难达到洪武后期和永乐早期两千万石的规模。毕竟后来永乐、宣德、正统几帝都减税了。
为什么减税也很简单,就是军屯侵占军户活不下去,不得不减。只不过前几任皇帝还有减的空间,到朱厚照这里,一年就收个一百多万石,那还减什么?
再减干脆全部免了得了,还能落个好名声。
对于现在的朱厚照来说,他对籽粒数的目标是能达到八百万至一千万石的规模,除此之外,军屯清理以后,军屯本身供养军队的功能也应该恢复,换句话说,军饷里面本色的部分,不应该再叫朝廷承担多少了。
最多就是再发一些折色银。
而且他还有裁军的念头。
所以军粮这部分要是在正德五年以后还成为朝廷的负担,那朱厚照就得找一些人的麻烦。
不仅如此,上缴的这些屯田籽粒,可以让大明岁入一举突破三千万石的桎梏,考虑到军粮支出也节省出来,官俸、宗禄、军费三去其一。
那么保守估计岁入一半,也就是一千五百万石以上的税粮是可以调配使用的。
当然了,宗禄是另一桩事。
这样一来,不管是国内赈灾还是国外出征,至少都能拿得出粮食来。
治国多年,才算大见成效。
心中始终有一个盼头,朱厚照这皇帝当起来才起劲,攥着手中的奏疏,他又在想,“蓟州之乱这次死了不少人,流放也不少,十万兵马能剩七万就不错了,嗯……”
朱厚照手指有规律的点着桌子,“先不要通过内阁。侍从室私下给蓟州总兵杨尚义去一封信,请他考虑一下,蓟州镇兵员减少以后是不是能结合实际干脆再将人员精简一番,边军总是一冲就散,那养着有何用?伯时。”
“微臣明白,拟好以后臣再请陛下过目。”
“喔,先让靳贵看一眼。”
“是。”
因为初次召见,朱厚照想着多说几句,“伯时,你在翰林院时朕便听过你的名声,说你做起事来认真仔细、勤奋刻苦。这本是好的,朕也赞赏你这一点。不过侍从室不比翰林院,翰林院的事做完也就做完了,但在这里,你第一件事没做完,第十件事可能已经来了。所以,万不能再按照你以往的风格,否则不出两个月,朕就得为你召太医了。内心确要有激情,但外表还是要从容不迫,记住朕的这句话。”